歌曲《玉盘》
搜索文档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落幕四川创历史最好成绩 2个文华奖 4个群星奖
四川日报· 2025-11-05 08:34
《梦回东坡》剧照。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玉盘》表演现场。 成都童声合唱团在表演。记者 向宇 摄 本届文华奖竞逐,四川剧(节)目参评数、获奖数为历届最多。四川共有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 国志》、话剧《谁在敲门》、歌曲《玉盘》、群舞《柔情似水》、魔术《邂逅》6件作品入围本届文华奖终评。 此外,舞蹈诗剧《蜀道》作为开幕剧目呈现。四川交响乐《灯塔》入选参演剧目;62件作品入选全国优秀美 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入选数量较上届增长72%。 当晚,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 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现场揭晓了群星奖各门类奖项。其中,四川共有4个作品(团队) 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和入围作品(团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大剧院举行,闭幕式现场宣布了第十八届文华奖的奖项归属。四 川省川剧院川剧《梦回东坡》、成都市原创歌曲《玉盘》分别荣获文华剧目奖和文华节目奖。 本届群星奖,四川省共选送12个入围作品(团队)参赛,最终,广元市音乐作品《家谱》、成都市舞蹈作品 《酒曲踩出幸福谣 ...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人民日报· 2025-11-02 06:18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举办,地点在巴山蜀水间 [1] - 活动内容包括赏百部优秀剧目、观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以及群众文艺团队表演 [1] - 活动形式融合了赏剧看展与旅游打卡,旨在为观众提供文旅大餐 [1] 舞台艺术成果 - 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展现新时代舞台艺术成果 [2] -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如杂技剧《先声》和话剧《觉醒年代》引发观众共鸣 [2] - 现实题材佳作如话剧《生命册》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收获好评,引发观众对城乡变迁等议题的思考 [2] 青少年艺术参与 - 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3] - 活动引入创新元素,组织剧目展演、剧本围读、音乐原创新作展示以及VR、AI艺术展陈 [3] - 目的是集中展示当代青少年创演成果,培养年轻人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3] 群众文艺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及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4] - 作品内容接地气,灵感来源于生活点滴,涵盖邻里温情、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 [4] - 惠民演出人气旺盛,例如舞蹈《峡江边的微光》深受市民喜爱,观众可参与互动并录制分享 [4] 美术展览与公共教育 - 艺术节呈现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绘就多彩画卷 [5] - 配套活动丰富,包括“汉字艺术与中国文化”学术讲座、“艺术超现场”公共教育活动和“展览进社区”活动 [5] - 艺术体验升级为沉浸式一站式活动,涵盖看、听、学、玩、创,激发全民艺术热情并提升审美水平 [5] 文化创新与文旅融合 - 文艺工作者把握传承与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源泉,相关作品热度持续攀升 [5] - 具体案例如《猫神在故宫》全国巡演160余场,舞剧《醒·狮》在短视频平台获千万次播放 [6] - 艺术节特别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并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推动打造文旅新场景和新业态 [6]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2 05:5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举办,地点在巴山蜀水间 [1] - 活动内容包括赏百部优秀剧目,观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以及群众文艺团队表演 [1] - 活动形式结合了赏剧看展与旅游打卡,为观众提供文旅大餐 [1] 舞台艺术成果 - 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 [2] -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如杂技剧《先声》、话剧《觉醒年代》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2] - 现实题材佳作如话剧《生命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收获好评,引发观众对城乡变迁等议题的思考 [2] 青少年艺术参与 - 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3] - 活动引入VR、AI艺术展陈等创新形式,旨在培养年轻人的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3] 群众文艺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及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4] - 活动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通过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的方式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4] 美术展览与公共教育 - 艺术节举办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 [5] - 通过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展览进社区"等,将"看展览"升级为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5] 文化创新与市场表现 - 婺剧《三打白骨精》、舞剧《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热度持续攀升 [5] -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自首演以来,不到两年即在全国巡演160余场,舞剧《醒·狮》相关短视频获千万次播放 [6] - 不少剧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年轻化、市场化方面亮点突出 [5] 文旅融合与新业态 -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新打造"文旅版"话剧《苏东坡",观众可看完演出后前往三苏祠深度游览 [6] - 艺术节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6] - 川渝两地联手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开发文创商品,推动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