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搜索文档
文润之江 深耕精品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成果 -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奠定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基础框架[1] - 通过"文润之江"美术展览多维度呈现20年来重大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形成文化强国建设的浙江样本[1] - 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通过浙江精神组图、"最美浙江人"时代合影等展现文化家邦精神面貌[1] 文化发展三大前沿领域成就 - 文化精品丰收 文化研究丰硕 文化保护丰实 三者构成文化发展主阵地[2] - 聚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研究展示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艺术化呈现浙江特色文化宣言[2] "八项工程"体系化实施特点 - 八大工程构成有机整体:文明素质工程为重点 文化精品/研究/保护工程为前沿 文化产业/阵地/传播工程提升产业社会性 文化人才工程夯实队伍基础[3] - 工程间相互牵动 紧密连接社会、民生与人心 成为民族心灵力量度量标尺[3] 文化精品工程实施路径与成效 - 2005年率先推动省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为美术馆收藏奠基并培养专业人才[3] - 形成当代历史画创作主体性精神 使浙江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数量质量名列前茅[3] - 连续实施5期"百年追梦"及"新时代新征程"创作工程 形成全国独有的迭次发展模式[3] 艺术语言创新与文化交流实践 - 浙江艺术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 注重当代文化创建与传统文化赓续[4]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通过三大展览构建创新范式:"宋韵今辉"展现宋元明清书画真迹与传承脉络[4] "大道无极"展示赵无极对中国山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4]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多画种原画与角色模型构建传统文化创新实践范式[4] 未来文化发展方向 -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拓展文化旅游新天地 强化文化服务民生使命[5] - 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实施 汇聚奋进力量谱写文化振兴新篇章[5]
民族歌剧《柳柳州》焕新上演
广西日报· 2025-07-04 10:22
民族歌剧《柳柳州》展演与巡演情况 - 民族歌剧《柳柳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廉洁文化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从全国近120部剧目中精选37部进行线上展播,并于7月3日在"文艺中国"视频号和文旅部网站免费展播 [1] - 该剧以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柳州的施政实践为主线,通过艺术形象展现其"官为民役"的民本理念,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相契合 [1] - 剧目由广西党委宣传部、文旅厅出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主创和演员均为广西本土团队,实现"广西造"艺术表达 [2] 剧目艺术成就与市场表现 - 该剧入选文旅部2024-2025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项目,获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2] - 自2024年4月首演以来,已在北京、山东、山西、广东等地演出80余场(线上线下),获第十二届广西剧展桂花特别奖 [2] - 2024年上半年创作团队对剧目进行重大修改,7月4日在南宁剧场首演改版,内容上深化柳宗元哲学思想,形式上强化"世界歌剧+民族元素"融合,优化舞美与多媒体技术 [2] 后续巡演计划与文化价值 - 南宁演出后将启动新一轮巡演,首站为西安(柳宗元出生地),通过"归乡"主题实现古今时空连接 [3] - 剧目以"本土化创演、国际化表达"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广西案例 [3]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6 09:18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