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古风”何以成“天香”(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11-24 06:20
走在福建武平一处古雅景区,一群群少男少女身着汉服,时而投壶,时而射覆,"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令旁观者忍不住跟着微笑。不远处,一场古制婚礼正在举行。这不是拍戏,而是此地承办的中式 婚礼。宾客们凝眸欣赏源远流长的华夏礼乐——"告祖,亲迎,簪笄出阁!三拜成礼!同牢合卺,解缨 结发……"摄影团队为新郎新娘录下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譬如某些"古风"影楼,将仙侠风的头饰、清代的刺绣、唐代的披帛胡乱堆砌于一身,丝毫不考虑所属朝 代、妆容礼仪、服饰形制是否准确、协调。如此生搬硬套、漏洞百出的伪"古雅",可谓画虎类犬。另一 类常见的误区则是捡了糟粕、丢了精华,没有与时俱进。比如某些地方将传统道德作为本地文旅主打, 将各种掌故反复讲解推广,却没有意识到部分旧时叙事,已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相悖。组织者自以为 是在弘扬优良传统,殊不知现代道德观念更强调对每个生命的尊重,而诸如"孝"这类美德的精髓,更应 是慈爱与感恩的双向奔赴。 试看广东文学馆,数字卷轴微投影让张九龄的诗画"动起来""活起来";将墙上的耳机戴到头上,画中粤 剧人物随即唱起婉转南韵……同行的一群95后年轻人直呼不想走,还强烈要求下一站去广东省博物馆纵 览岭南古今。这 ...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2 05:5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举办,地点在巴山蜀水间 [1] - 活动内容包括赏百部优秀剧目,观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以及群众文艺团队表演 [1] - 活动形式结合了赏剧看展与旅游打卡,为观众提供文旅大餐 [1] 舞台艺术成果 - 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 [2] -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如杂技剧《先声》、话剧《觉醒年代》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2] - 现实题材佳作如话剧《生命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收获好评,引发观众对城乡变迁等议题的思考 [2] 青少年艺术参与 - 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3] - 活动引入VR、AI艺术展陈等创新形式,旨在培养年轻人的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3] 群众文艺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及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4] - 活动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通过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的方式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4] 美术展览与公共教育 - 艺术节举办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 [5] - 通过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展览进社区"等,将"看展览"升级为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5] 文化创新与市场表现 - 婺剧《三打白骨精》、舞剧《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热度持续攀升 [5] -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自首演以来,不到两年即在全国巡演160余场,舞剧《醒·狮》相关短视频获千万次播放 [6] - 不少剧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年轻化、市场化方面亮点突出 [5] 文旅融合与新业态 -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新打造"文旅版"话剧《苏东坡",观众可看完演出后前往三苏祠深度游览 [6] - 艺术节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6] - 川渝两地联手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开发文创商品,推动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6]
读画见中国:绘融媒丹青 续文化根脉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栏目核心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用“AI+美术”模式对传统绘画进行超文本转译和时空重构,将静态画作转化为动态之形 [6] - 以AI技术精准还原艺术本体,通过图像增强使原作笔墨细节纤毫毕现 [6] - 以算法创造性诠释意境,为原作“留白”注入合乎情理的当代想象,如《松溪泛月图》中通过数字技术丰富色彩光影细节并融入游轮与小舟的古今对话 [6][7] 内容呈现与用户体验 - 整合动态视觉与听觉符号构建沉浸式审美空间,例如《蟾宫玉兔图》配以古筝版《但愿人长久》旋律,《秋色梧桐图》呈现树叶由绿转黄的动态效果 [7] - 通过“夜读”短文阐释作品的艺术技法与文化内涵,构建从感官到思想的认知递进体系 [7] - 运用“赏秋搭子”“古人秋日朋友圈”等年轻化网络语态有效触达青年群体,提升阅读量和转发率 [9] 文化传承与战略协同 - 栏目与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深度呼应,致力于让散落全球的艺术珍品“活”起来 [8]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经18年于2023年完成编纂出版,建立起保存中华视觉记忆的“数字典藏宝库” [8] - 通过大众化、当代化传播实践转化画作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及中式美学等价值内涵 [9]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跨文化传播视野,推动中外艺术跨时空对话,使中国绘画成为世界读懂东方智慧的文化窗口 [10] - 探索突破时代与学科界限,利用数字技术融合书画、诗词、音乐、篆刻、舞蹈、建筑、服饰等多元艺术形态 [10]
以好内容赢得深度共鸣(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行业规模与用户基础 - 2024年各平台共上线微短剧超过3万部,题材覆盖各年龄层 [1]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比重接近70% [1] 内容创作的成功要素 - 受欢迎微短剧需引发观众情感、文化与叙事的三重共鸣 [1] - 情感共鸣通过呈现职场挑战、情感起伏等用户生活影子满足共情与代入感,例如《家里家外》聚焦80年代重组家庭细节 [1] - 文化共鸣为用户打开新世界提供新知与启迪,例如《傩戏》融入非遗元素使千年文化以故事性方式传播 [2] - 叙事共鸣通过画面张力、音乐渲染等将情感与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升华 [2] 代表性作品市场表现 - 《弄潮》首周播放量达3亿次,内核还原改革开放后商业风貌和时代精神 [1] - 《傩戏》推出后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相关非遗科普内容激增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向规模化、精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1] - 行业未来将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3] - 通过几分钟讲述普通人奋斗、轻量化形式普及知识等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3]
加强保护传承深化研究阐释创新活化利用更好延续历史文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西安日报· 2025-09-05 11:45
文化兴市战略与政策导向 - 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兴市战略,强调以珍爱、尊崇、敬畏之心守护历史文脉、文化肌理和精神标识 [1] - 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并在文化强省、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1] 文化艺术场馆运营与公共服务 - 要求文化艺术馆树立为民便民惠民理念,充分发挥功能,丰富产品供给并提升服务品质 [1] - 计划策划推出更多精品展览,让市民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精神滋养并坚定文化自信 [1] 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与措施 - 遵循保护第一原则,坚持"修旧如旧"推进古建保护修缮和周边环境综合提升 [2] - 强调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 [2] 文化传承与研究阐释 - 需充分挖掘并系统展示关学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突出文化内涵和文脉延续 [2] - 旨在全面提高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以彰显城市精神和品格并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2]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创新 - 创新活化利用方式,探索打开校门办学及市民游客参与新模式,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2] - 目标是将文化遗产建成活化利用的优秀典范,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
努力呈现动画美学的中国气派(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核心观点 - 影片通过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并刷新国产二维动画票房纪录 [1][2] - 创作团队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中式审美探索方面取得突破 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事视角 [2] - 作品成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关系和品格追求 [3] 市场表现 - 影片刷新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 [1] - 作为暑期档电影获得大众认可和喜爱 [1] 创作理念 - 采用小人物视角增强观众代入感 聚焦普通人故事 [1] - 将当代人的理想困境 快乐悲伤融入传统神话叙事 [1][2] - 追求情感共振 旨在带给观众温暖和力量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故事构思源自《西游记》但采用原创"补写"方式 非简单改编 [2] - 世界观遵循原著逻辑但采用全新视角演绎 [2] - 传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风格 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创新 [2] - 以国画风格为基础 采用留白 晕染等传统技法 [2] - 融入西方绘画的透视 光影 结构等表现技法 [2] - 借鉴连环画绘画手法 参考戴敦邦 刘继卣等画家白描技法 [2] 文化内核 - 展现中国人特有的家庭情感关系 如母子亲情和报喜不报忧 [3] -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舍生取义品格 [3] - 反映"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的传统价值观 [3]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动画发展势头良好 呈现多元化 专业化趋势 [3] - 创作需要扎根人民 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 [3]
文润之江 深耕精品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成果 -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奠定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基础框架[1] - 通过"文润之江"美术展览多维度呈现20年来重大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形成文化强国建设的浙江样本[1] - 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通过浙江精神组图、"最美浙江人"时代合影等展现文化家邦精神面貌[1] 文化发展三大前沿领域成就 - 文化精品丰收 文化研究丰硕 文化保护丰实 三者构成文化发展主阵地[2] - 聚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研究展示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艺术化呈现浙江特色文化宣言[2] "八项工程"体系化实施特点 - 八大工程构成有机整体:文明素质工程为重点 文化精品/研究/保护工程为前沿 文化产业/阵地/传播工程提升产业社会性 文化人才工程夯实队伍基础[3] - 工程间相互牵动 紧密连接社会、民生与人心 成为民族心灵力量度量标尺[3] 文化精品工程实施路径与成效 - 2005年率先推动省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为美术馆收藏奠基并培养专业人才[3] - 形成当代历史画创作主体性精神 使浙江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数量质量名列前茅[3] - 连续实施5期"百年追梦"及"新时代新征程"创作工程 形成全国独有的迭次发展模式[3] 艺术语言创新与文化交流实践 - 浙江艺术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 注重当代文化创建与传统文化赓续[4]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通过三大展览构建创新范式:"宋韵今辉"展现宋元明清书画真迹与传承脉络[4] "大道无极"展示赵无极对中国山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4]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多画种原画与角色模型构建传统文化创新实践范式[4] 未来文化发展方向 -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拓展文化旅游新天地 强化文化服务民生使命[5] - 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实施 汇聚奋进力量谱写文化振兴新篇章[5]
为观众呈现熟悉的“上美影”
人民日报· 2025-08-07 07:03
电影内容与定位 -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小人物”视角开启“西游故事新篇”,讲述4个无名小妖怪怀揣英雄梦踏上“取经”路的故事 [1] - 影片延续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1》中《小妖怪的夏天》的同一世界观,采用全新叙事架构和中国动画的视听美学 [1] - 公司聚焦《西游记》中无人关注的“平凡小妖”,“补写”了原著故事外的一段空白,用“无名取经团”映射现代生活,旨在以有意义、有趣、令人共情的表达走进观众内心 [2] 创作理念与艺术传承 - 公司坚持“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 [2] - 影片延续公司作品强寓言性的特点,并力求在艺术个性化和制造工业化标准之间寻求平衡点 [2] - 公司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民族风格确立到全新上映,在传承数十年艺术传统的同时直面当下娱乐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审美迭代 [1] 制作规模与技术特点 - 影片制作团队超过600人,精细打磨1800多组镜头,在多位前辈艺术家指导下,20多位画师完成近2000张场景 [2] -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采用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并融入透视、光影、运镜等现代技法,形成新的镜头语言,而非单纯沿用传统绘画技法 [2] 市场反馈与行业启示 - 观众反馈包括“老少皆宜”、“呈现国风美学”、“开辟西游题材新赛道”等评价 [3] - 启示在于作品需扎根生活沃土,反映美好情感与生活向往才能引起共鸣,同时中国神话、传说、古典小说是中国动画创作的“富矿” [3] - 行业需将创新思维与当代审美、现代生活相融合,用时代精神激活动画的原创力、创制力和表现力 [3]
民族歌剧《柳柳州》焕新上演
广西日报· 2025-07-04 10:22
民族歌剧《柳柳州》展演与巡演情况 - 民族歌剧《柳柳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廉洁文化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从全国近120部剧目中精选37部进行线上展播,并于7月3日在"文艺中国"视频号和文旅部网站免费展播 [1] - 该剧以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柳州的施政实践为主线,通过艺术形象展现其"官为民役"的民本理念,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相契合 [1] - 剧目由广西党委宣传部、文旅厅出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主创和演员均为广西本土团队,实现"广西造"艺术表达 [2] 剧目艺术成就与市场表现 - 该剧入选文旅部2024-2025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项目,获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2] - 自2024年4月首演以来,已在北京、山东、山西、广东等地演出80余场(线上线下),获第十二届广西剧展桂花特别奖 [2] - 2024年上半年创作团队对剧目进行重大修改,7月4日在南宁剧场首演改版,内容上深化柳宗元哲学思想,形式上强化"世界歌剧+民族元素"融合,优化舞美与多媒体技术 [2] 后续巡演计划与文化价值 - 南宁演出后将启动新一轮巡演,首站为西安(柳宗元出生地),通过"归乡"主题实现古今时空连接 [3] - 剧目以"本土化创演、国际化表达"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广西案例 [3]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