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以好内容赢得深度共鸣(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文化是打开新世界,提供新知与启迪。一部短剧可以是一扇窗,让用户看到从未了解过的文化、职业、 历史或人生。最近出圈的《傩戏》,以贵州黔东南偏远村寨的文化传承危机为戏剧张力,悬疑感十足的 剧情,融入傩戏面具制作、唱腔设计、仪式流程等元素,让千年非遗以更具故事性的方式走进大众视 野。该剧推出后,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傩戏的历史、习俗、面具寓意等科普内容激增。"微短剧+传统文 化"的创新表达,也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动探索。 叙事是将前两者有机融合的底层能力。当用户被画面的张力、音乐的渲染或隐喻的细节所触动,作品价 值便超越了短暂的娱乐,升华为一种可持续的精神收获。海量用户反馈证明,创作者需重点把握三个维 度:一是尊重原真性,避免对文化元素的滥用或"魔改";二是讲好故事,将文化细节自然嵌入情节冲突 和人物成长中,不能生硬地让主角做个陶瓷、唱段戏曲就算完成任务;三是采用当代视角、年轻语态, 降低文化欣赏的门槛。 《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各平台去年共上线微短剧3万多部,题材类型覆盖各年龄层; 截至2025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比重接近七成。内容持续爆发, ...
加强保护传承深化研究阐释创新活化利用更好延续历史文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西安日报· 2025-09-05 11:45
9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方红卫到西安美术馆、关中书院调研文化建设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 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 行"两个结合",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兴市战略,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守护好历史文脉、文 化肌理、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延续历史文脉、担负起新时 代的文化使命,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方红卫来到西安美术馆,参观正在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陕西特展",详 细了解策展布展、场馆运营等情况,强调要树牢为民便民惠民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艺术馆功能,不断丰 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策划推出更多精品展览,让更多市民群众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精神滋养、坚 定文化自信。 关中书院是关学重要传承地和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方红卫走进书院,实地查看基础设施及环境 综合提升工作成效,仔细询问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情况。他说,关中书院是关学文脉绵延千年的历史 见证和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所,是西安弥足珍贵的文化标识和历史瑰宝。要始终遵循保护第一原则, 坚持"修旧如旧"推进古建保护修缮和周边 ...
努力呈现动画美学的中国气派(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核心观点 - 影片通过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并刷新国产二维动画票房纪录 [1][2] - 创作团队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中式审美探索方面取得突破 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事视角 [2] - 作品成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关系和品格追求 [3] 市场表现 - 影片刷新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 [1] - 作为暑期档电影获得大众认可和喜爱 [1] 创作理念 - 采用小人物视角增强观众代入感 聚焦普通人故事 [1] - 将当代人的理想困境 快乐悲伤融入传统神话叙事 [1][2] - 追求情感共振 旨在带给观众温暖和力量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故事构思源自《西游记》但采用原创"补写"方式 非简单改编 [2] - 世界观遵循原著逻辑但采用全新视角演绎 [2] - 传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风格 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创新 [2] - 以国画风格为基础 采用留白 晕染等传统技法 [2] - 融入西方绘画的透视 光影 结构等表现技法 [2] - 借鉴连环画绘画手法 参考戴敦邦 刘继卣等画家白描技法 [2] 文化内核 - 展现中国人特有的家庭情感关系 如母子亲情和报喜不报忧 [3] -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舍生取义品格 [3] - 反映"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的传统价值观 [3]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动画发展势头良好 呈现多元化 专业化趋势 [3] - 创作需要扎根人民 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 [3]
文润之江 深耕精品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成果 -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奠定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基础框架[1] - 通过"文润之江"美术展览多维度呈现20年来重大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形成文化强国建设的浙江样本[1] - 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 通过浙江精神组图、"最美浙江人"时代合影等展现文化家邦精神面貌[1] 文化发展三大前沿领域成就 - 文化精品丰收 文化研究丰硕 文化保护丰实 三者构成文化发展主阵地[2] - 聚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研究展示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艺术化呈现浙江特色文化宣言[2] "八项工程"体系化实施特点 - 八大工程构成有机整体:文明素质工程为重点 文化精品/研究/保护工程为前沿 文化产业/阵地/传播工程提升产业社会性 文化人才工程夯实队伍基础[3] - 工程间相互牵动 紧密连接社会、民生与人心 成为民族心灵力量度量标尺[3] 文化精品工程实施路径与成效 - 2005年率先推动省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为美术馆收藏奠基并培养专业人才[3] - 形成当代历史画创作主体性精神 使浙江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数量质量名列前茅[3] - 连续实施5期"百年追梦"及"新时代新征程"创作工程 形成全国独有的迭次发展模式[3] 艺术语言创新与文化交流实践 - 浙江艺术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 注重当代文化创建与传统文化赓续[4]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通过三大展览构建创新范式:"宋韵今辉"展现宋元明清书画真迹与传承脉络[4] "大道无极"展示赵无极对中国山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4]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以多画种原画与角色模型构建传统文化创新实践范式[4] 未来文化发展方向 -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拓展文化旅游新天地 强化文化服务民生使命[5] - 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实施 汇聚奋进力量谱写文化振兴新篇章[5]
为观众呈现熟悉的“上美影”
人民日报· 2025-08-07 07:03
电影内容与定位 -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小人物”视角开启“西游故事新篇”,讲述4个无名小妖怪怀揣英雄梦踏上“取经”路的故事 [1] - 影片延续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1》中《小妖怪的夏天》的同一世界观,采用全新叙事架构和中国动画的视听美学 [1] - 公司聚焦《西游记》中无人关注的“平凡小妖”,“补写”了原著故事外的一段空白,用“无名取经团”映射现代生活,旨在以有意义、有趣、令人共情的表达走进观众内心 [2] 创作理念与艺术传承 - 公司坚持“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 [2] - 影片延续公司作品强寓言性的特点,并力求在艺术个性化和制造工业化标准之间寻求平衡点 [2] - 公司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民族风格确立到全新上映,在传承数十年艺术传统的同时直面当下娱乐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审美迭代 [1] 制作规模与技术特点 - 影片制作团队超过600人,精细打磨1800多组镜头,在多位前辈艺术家指导下,20多位画师完成近2000张场景 [2] -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采用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并融入透视、光影、运镜等现代技法,形成新的镜头语言,而非单纯沿用传统绘画技法 [2] 市场反馈与行业启示 - 观众反馈包括“老少皆宜”、“呈现国风美学”、“开辟西游题材新赛道”等评价 [3] - 启示在于作品需扎根生活沃土,反映美好情感与生活向往才能引起共鸣,同时中国神话、传说、古典小说是中国动画创作的“富矿” [3] - 行业需将创新思维与当代审美、现代生活相融合,用时代精神激活动画的原创力、创制力和表现力 [3]
民族歌剧《柳柳州》焕新上演
广西日报· 2025-07-04 10:22
民族歌剧《柳柳州》展演与巡演情况 - 民族歌剧《柳柳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廉洁文化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从全国近120部剧目中精选37部进行线上展播,并于7月3日在"文艺中国"视频号和文旅部网站免费展播 [1] - 该剧以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柳州的施政实践为主线,通过艺术形象展现其"官为民役"的民本理念,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相契合 [1] - 剧目由广西党委宣传部、文旅厅出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主创和演员均为广西本土团队,实现"广西造"艺术表达 [2] 剧目艺术成就与市场表现 - 该剧入选文旅部2024-2025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项目,获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2] - 自2024年4月首演以来,已在北京、山东、山西、广东等地演出80余场(线上线下),获第十二届广西剧展桂花特别奖 [2] - 2024年上半年创作团队对剧目进行重大修改,7月4日在南宁剧场首演改版,内容上深化柳宗元哲学思想,形式上强化"世界歌剧+民族元素"融合,优化舞美与多媒体技术 [2] 后续巡演计划与文化价值 - 南宁演出后将启动新一轮巡演,首站为西安(柳宗元出生地),通过"归乡"主题实现古今时空连接 [3] - 剧目以"本土化创演、国际化表达"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广西案例 [3]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