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专题数据库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典籍载文脉 一馆藏古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看文明传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24 08:47
典籍的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 -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因素是拥有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和精神血脉的接续[2][4] - 典籍蕴含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形成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4] -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是基本性、代表性著作,塑造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4] 代表性典籍及其深远影响 - 《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至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5] - 《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凝练着古老的政治智慧,民本、统一等理念影响深远,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词句均出自此书[5] - "礼"的典籍(《仪礼》《礼记》《周礼》)规范了中华民族的礼仪制度及修身养性、培养人格的步骤法门,如《大学》篇提出"修齐治平""格物致知"等核心命题[6] 典籍的多元内容与智慧贡献 - 典籍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论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交锋碰撞出智慧火花,形成文化思想史的第一个高峰[12] - 秦汉大一统后,"大一统"思想成为核心,并通过史书、舆图等典籍阐述了政治、法理、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纽带[12] - 中华民族在生产科学等领域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如《九章算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传承了古代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经验[13] 典籍的现代化传承与活化 - 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项目重要成果[2]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为宗旨,采用导读、原典等编纂体例,让大众读懂经典[15][16] -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古籍整理,上线永乐大典专题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等专题数据库,观众可通过电子屏查询古籍资料并进行全文阅读[17] -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以戏剧化、影视化方式活化经典,以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古典文献从"故纸堆"走进现代生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