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一统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典籍载文脉 一馆藏古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看文明传承
典籍的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 -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因素是拥有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和精神血脉的接续[2][4] - 典籍蕴含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形成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4] -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是基本性、代表性著作,塑造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4] 代表性典籍及其深远影响 - 《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至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5] - 《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凝练着古老的政治智慧,民本、统一等理念影响深远,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词句均出自此书[5] - "礼"的典籍(《仪礼》《礼记》《周礼》)规范了中华民族的礼仪制度及修身养性、培养人格的步骤法门,如《大学》篇提出"修齐治平""格物致知"等核心命题[6] 典籍的多元内容与智慧贡献 - 典籍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论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交锋碰撞出智慧火花,形成文化思想史的第一个高峰[12] - 秦汉大一统后,"大一统"思想成为核心,并通过史书、舆图等典籍阐述了政治、法理、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纽带[12] - 中华民族在生产科学等领域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如《九章算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传承了古代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经验[13] 典籍的现代化传承与活化 - 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项目重要成果[2]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为宗旨,采用导读、原典等编纂体例,让大众读懂经典[15][16] -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古籍整理,上线永乐大典专题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等专题数据库,观众可通过电子屏查询古籍资料并进行全文阅读[17] -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以戏剧化、影视化方式活化经典,以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古典文献从"故纸堆"走进现代生活[17]
学习进行时|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新华社· 2025-10-02 16:1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1] - 各民族在血脉、信念、文化、经济、情感等方面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1][5][13] 各民族共同历史贡献 -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 各民族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3]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基础 -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历史根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命运共同体 [5] -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内生动力,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 [7] -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文化基因,文化互鉴融通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9] -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强大力量,资源互补经济联系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 [10] -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牢固纽带,和谐共处守望相助是民族关系主流 [11] 共同身份与梦想 - 各族人民拥有共同家园中国、共同身份中华民族、共同名字中国人 [13] - 各族人民拥有共同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