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汉麻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清水:古老汉麻织出产业新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9-01 21:35
在甘肃盛裕达汉麻产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日加工原材料30吨,年加工能力达8000吨,产值超5000万 元,实现了"田间原料"到"工业产品"的快速转化。清水汉麻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在红堡工业园区 内,"种植—加工—研发"一体化格局已现雏形;4条现代化麻纤维生产线高效运转,汉麻脱胶梳理项目 加速推进,真正实现"当地种植、当地加工、当地转化"。此外,崔刘村探索的"小麦+汉麻""油菜+汉 麻"的复种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让农户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已有2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 业,月均增收3000元。 "我们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通过招引项目、建设基地、技术革新等方式,积极对接麻油制 作、麻皮纤维提取、麻秆生物燃料、脱胶纺纱、制衣制鞋等麻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清水县副县长李军 说,当地还专门研发并推广汉麻收割机械,提高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快构建集品种培优育 强、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企业订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产品多元开发为一体的汉麻全产业链、 全供应链、全价值链。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与多方的协同合作。在清水,种植端的"先种后补"政策精准 发力,对脱贫户、一般农户、村集体 ...
从田间到市场 “轩辕故里”清水千年汉麻产业全链条焕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6:49
行业概况 - 汉麻产业具有5000余年种植历史 提供纺织纤维 食品 保健品原料 具有吸收土壤重金属 抑制细菌霉菌生长 与塑料混合制成生物基复合材料等优势[1] - 汉麻种植需采取密植方式 促使植株增高 纤维韧度提升 最终织出布料平整度更好[2] - 行业构建集种植 加工 研发 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采用企业+农户+科研合作机制 推动绿色化 高端化 可持续发展[4][5] 生产规模 - 清水县汉麻种植面积达5万亩 其中秦亭镇核心种植区2.5万亩 柳林村传承传统沤麻技艺 刘峡村现代麻纤维提取车间日处理原材料30吨 年加工能力8000吨[2] - 2024年汉麻产量达到2.5万吨 产值7500万元 带动1600余户民众通过种植和务工实现增收[2] - 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 初加工车间2个 汉麻脱胶梳理加工项目正加快建设[2] 技术研发 -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机构共建麻产业研究院 开展品种选育 绿色沤麻 机械收割等关键技术攻关[4] - 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麻纺技术 脱胶工艺 品种选育 机械化种植等议题进行专题分享[1] - 推出先种后补政策 对各类种植主体给予每亩100元至150元补助[4] 产能扩张 - 六大合作项目成功签约 总投资超13亿元 涵盖麻条生产线 百万件麻制品服饰等深加工内容[4] -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2家 实现原麻不出县 就地转化增值[2][4] - 产业路径为当地种植 当地加工 当地转化 为全国汉麻产业提供可复制 可推广的实践样本[5] 产品特性 - 清水县汉麻具有色泽白亮 韧性强 耐腐蚀等特点 是全国稀缺的高品质汉麻原料基地[2] - 汉麻纺织制品包括麻鞋等 女工计件制作麻鞋每双可挣五块钱 日完成量达十几双[4] - 汉麻可与塑料混合制成生物基复合材料 用于汽车内饰 建材等领域 减少对石油基塑料的依赖[1]
黑龙江绥化:筑牢粮食“压舱石” 现代农业绘新篇
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 - 绥化市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 推进"三大"建设、"四个农业"晋级和"五化"目标实现 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1] - 2024年粮食总产量24115亿斤 比2020年增长1952亿斤 位居全省前列 每百斤中国粮食中有绥化优质粮172斤 [2] - 生猪出栏62764万头占全省2675% 肉蛋奶产量1668万吨 水产品产量208万吨 果蔬年产量244万吨 多项指标全省第一 [3] 粮食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 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集成"五良"融合措施提升单产 [3] - 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实施龙江和牛 大鹅 民猪特色项目 推进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3] - 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双轮驱动 放大寒地黑土 富硒 绿色优势 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 构建"5+8"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玉米 水稻 大豆 肉类 乳品5大重点产业集群 [4] - 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6045亿元 比2020年增长4423% 加工转化率813%全省第一 [4] - 玉米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营收近300亿元较2020年翻倍 加工能力超1100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 现代农业科技与绿色发展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7% 比2020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十四五"选育推广502个优良品种 [5] -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892% 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10个县区全部实现全程机械化 [6] -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90%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 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203万亩 [6] 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 制修订48项农业地方标准 鲜食玉米团体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命名标准 [6] - 构建"8+9+20"农业品牌格局 "寒地黑土"品牌价值100235亿元 [7] - "绥化鲜食玉米"品牌价值4063亿元 "海伦大豆"5117亿元 "庆安大米"14549亿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