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醉后赢家》
搜索文档
开心麻花: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戏剧共创
北京商报· 2025-08-07 20:35
行业变革:从传统观演到沉浸互动 - 公司正推动行业变革,通过沉浸式戏剧打破戏剧的“第四堵墙”,将单向观演关系重构为双向互动的“演出社交” [1] - 沉浸式戏剧中,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其即时反应和参与甚至能决定剧情后续走向 [1][6] - 戏剧本身从艺术殿堂走向城市生活圈,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货币 [1] 演艺空间拓展与渠道下沉 - 公司将演出搬进酒吧、商场、胡同和园区,让戏剧渗透进城市的毛细血管,以拓宽演艺场景并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 [3] - 区别于标准的大剧场,演艺新空间基于地理位置优势,能够触达原本不会走进剧场的年轻人,使其成为戏剧市场的新观众 [3] - 公司已在全国落地50多家自营大小剧场、多功能空间,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些位于城市中心或商业项目的场地第一次接触戏剧 [3] - 公司主动进行剧场院线拓展,将剧场开在年轻人出没的核心商圈,使其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半径内 [13] 沉浸式戏剧的产品特点与市场表现 - 在沉浸式戏剧现场,全场无固定座位,观众自由走动,可与演员零距离互动和1V1交流,每条动线都埋有剧情伏笔 [6] - 同一出剧,不同观众看到的故事版本都不一样,这催生了“戏精观众”,有人会专门研究如何“抢戏”或买票“二刷换路线” [6] - 公司自2018-2019年开展沉浸戏剧,场次占比逐年增大,例如去年13000场演出中近2/3为沉浸式戏剧的场次量 [6] - 公司在内容创作上预留互动桥段,设计多条支线,让观众的选择和即兴发挥影响剧情走向,并在部分剧目增设演后见面环节 [7] 年轻消费逻辑转变与社交价值创造 - 年轻一代消费逻辑转变,表达欲和自我需求增强,不再满足于“你演我看”,而倾向于更沉浸的互动玩法 [6] - 深度互动使戏剧从单纯的娱乐消费,演变为连接人与人的社交纽带,例如粉丝自发为演员组织生日应援或建立戏精群组织线下活动 [8] - 公司不只是在卖票,而是在经营一种社交场景,将空间玩法与观众彼此社交深度绑定,让观众能通过戏剧结识同好、组建社群 [10] - 观剧后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内容,共同构成立体传播矩阵,带有开心麻花互动剧话题的内容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亿次 [10] 市场策略与运营调整 - 公司采取多元化营销策略,例如与小红书合作发起“麻花戏精大赛”,在抖音推出“挑战导演”活动,甚至开发戏剧主题密室逃脱 [10] - 为应对消费市场下行压力,公司进行价格政策调整,推出5折、第二张6折等优惠,并考虑剧场联动以降低触达消费者的成本 [12] - 在剧目选择上,公司内部鼓励主创不断优化调整,保留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剧目,为优质剧目倾斜投入,同时控制成本 [12] - 这些策略吸引了以前并非戏剧观众的人群,他们可能只为看热闹或减压放松,从而成为新观众 [12] 产业链延伸与社区服务 - 公司的创排空间设有排练厅、录音棚等设施,提供戏剧孵化、排练制作、观众测试、商演运营等服务 [4] - 创排空间可开展读本会、即兴戏剧、行业交流等文化艺术活动,并与幼儿园、街道、社区举办公益性活动,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化家园 [4] 行业专家观点与长期价值 - 行业专家认为,沉浸式戏剧的吸引力不仅源于剧情,更在于以戏剧为核心的复合型文化体验,包含情感共鸣与情绪价值 [8] - 尽管沉浸式戏剧对经济的直接拉动可能不及明星大型演唱会,但其长期价值在于培育人们观看戏剧的习惯,进而带动文旅消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