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息金融债券

搜索文档
债市创新工具系列报告之一:锚定基准:中国金融浮息债券的演进、风险收益与市场作用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02 19:12
报告核心观点 - 建设银行拟于2025年7月3日簿记发行300亿元3年期“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固息和浮息孪生发行,本次发行是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优化市场利率传导机制、做好绿色金融的创新举措,报告对浮息金融债券的演进、风险收益及市场作用做简要分析 [2][8] 浮息金融债发展历程及存量市场分析 浮息金融债的发展历程 - 1995年我国进出口银行首次发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浮息债“95进出51”,标志国内浮息债和浮息金融债发行市场开端 [7] - 浮息债发行规模经历三轮扩张期:1995 - 2000年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发行浮息债利于发行人降低成本、改善负债结构;2003 - 2011年基准利率日益多元化带动发行需求上行,2007年浮息金融债发行量达5279亿元;2015 - 2021年创新步伐加大,浮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ABS放量,2021年浮息债发行规模达7546亿元历史新高 [8][9] - 2022年以来受利率走低影响,浮息债发行规模持续走低,截至2025年6月27日,国内浮息债存续规模5147亿 [12] 存量浮息金融债市场 - 截至2025年6月27日,存续浮息金融债规模3950亿元、568只,其中浮息政策银行债和浮息商业银行债余额分别为3870亿元/80亿元,占比98%/2% [13] - 存续浮息金融债基准利率以银存间质押7日(R007)和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为主,余额分别为2010亿元/1550亿元,占比51%/39%,付息基准利率选择以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和中长期实体融资成本参考为主,兼存一定多样性 [13][14] 浮息金融债二级市场交易情况 - 自2015年起,浮息债月度成交金额步入下行通道,截至2025年月度成交金额降至500亿元左右低位中枢,2025年1 - 6月浮息债成交规模占债券市场成交规模比重仅0.12%,其中96.77%的交易来自浮息金融债 [14] - 浮息金融债流动性通常不如相似固息金融债,发行期限10年的相似固息/浮息金融债流动性差别比3年期更明显 [18] 浮息债定价分析 - 浮息债票面利率按周期重置,遵循“当期票息 = 基准利率(Reset日确定值) + 发行时设定的固定利差”,中债估值以估值日当日基准利率作为未来所有未确定票息的近似估价基准 [22] - 浮息债票息现金流能随市场收益率同步调整,抑制债券净价波动,当利率上行时,未来票息预期增加可抵消部分价格下行压力;利率下行时,票息预期降低则抑制价格上涨幅度 [22] - 基础利率上行阶段,浮息债表现更好;基准利率下行阶段,固息债券表现占优。如2025年一季度DR007上行26.31BP,浮息债券净价变动( - 0.05%)明显小于相似固息债券( - 0.58%);二季度DR007下行 - 36.5BP,浮息债券区间表现( - 0.34%)弱于固息债券( - 0.13%) [27] 浮息债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对投资者 - 浮息债内嵌利率联动机制,在利率上行阶段形成天然收益增厚效应,缓冲资本利得波动,为投资者提供更稳健的风险对冲工具 [30] - 浮息债资本利得(损失)与利率变动反向相关,对利率变化敏感性较低、价格波动较小,是商业银行估值波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30] - 挂钩通胀的浮息债在通胀上行阶段有明显保护作用,传统浮息债在通胀导致货币当局加息时能通过票息上调提供对冲保护 [30] 对发行人及债市市场 - 金融浮息债发行人多以固息浮息孪生发行形式发行金融债券,可丰富发行人选择、吸收多元资金,固息债吸引配置型机构,浮息债吸引交易型机构,孪生发行可动态调整规模、避免流标、提升资金募集效率和市场整体流动性 [31] - “浮息绿债”模式强化环境效益披露,募资用途符合国际绿色标准,有助于吸引ESG资金参与,且符合政策鼓励方向,能享受政策支持和优惠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