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发布,基于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揭示了竞争格局的新变化[1]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稳居第一梯队,深圳位于第二梯队头部,总排名第11[1][4] - 海洋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而非传统硬件规模[2][8]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中国城市表现活跃,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3][6]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2025-2030年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11]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城市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等,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强劲[4] - 第二梯队城市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青岛等,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4][6]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核心竞争力[5] - 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6] - 上海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6] 中国海洋经济与城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2][8] - 深圳总排名第11,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第七,是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1][6]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6] - 中国海洋城市迎来“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8] 未来竞争力提升路径 - 提升路径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8] - 开放型海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升级[9] - 海洋科技创新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例如青岛蓝谷已形成科研与转化的闭环[9] - 绿色低碳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建立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并推动零碳港口实践[11] - 新兴业态如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蓝碳经济将快速发展,率先布局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11] 深圳的发展机遇与建议 - 深圳可重点推进三大方向: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11]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6][11]
低空经济在海岛“起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3 09:51
海岛低空经济发展背景 - 海岛成为低空经济新场景 全国1.1万余个海岛散落于海疆 具有"散、远、小"地理特征 [2] - 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发布措施打造全国首个"海岛低空经济综合应用示范区" 包含147个大小岛屿 [2] - 低空经济通过重构空间联系和激活场景创新 正成为打破海岛发展桎梏的关键力量 [2] 海岛发展低空经济的多维需求 - 全国489个有居民海岛多数依赖轮渡连接大陆 恶劣天气常导致停航 [4] - 传统产业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问题 渔获运输"最先一公里"效率直接影响品质 [4] - 低空飞行器可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 实现海洋生态实时监测和灾害精准预警 [5] - 低空经济能重构海岛空间联系 无人机培训等新职业让青年实现家门口就业 [5] 空天地海协同治理应用 - 舟山开通首条跨海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 全程1小时比传统船运节省一半时间 [7] - 嵊泗县将4个海防直升机停机坪纳入医疗急救网络 完善陆海空立体急救网络 [7] - 万山群岛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监控网络 实现非法"黑飞"目标秒级发现 [8] - 采用无人机+救生艇+救生圈协同模式 实现特殊环境全域救灾 [7] 低空经济生态培育 - 2024年全国新开低空物流航线超140条 跨省市航线仅占10% [10] - 低空观光成为海岛旅游新名片 琼州海峡开通全国首条跨海水上飞机观光航线 [11] - 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突破1.5万亿元 2035年或达3.5万亿元 [11] - 海上风电场通过低空飞行器进行设备监测和故障排查 节约运维成本 [12] - 养殖平台通过无人机进行饲料精准投放和水质监测 提升养殖效率 [12]
探海2025 中国力量绘就全球海洋治理新图景
人民网· 2025-08-01 09:57
海洋塑料治理项目 - 科研团队联合渔民和企业将海洋塑料转化为低碳环保原材料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双赢[1] - 该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为解决海洋污染提供中国方案[1] - 项目使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进入可持续良性循环 渔民收入增加且企业获得收益[1] 全球海洋治理战略 -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弥补治理赤字和提升国际话语权 展现大国担当[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和蓝色经济合作[1] - 中国在海洋空间规划 蓝色经济和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具有优势 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1] 技术共享与国际合作 -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COAST工具包免费向全球开放 整合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2] - COAST工具包为滨海城市提供海洋灾难预警和生态管理等可视化服务[2] - 埃及专家认为该工具包能帮助"全球南方"国家解决技术缺乏问题 实现国际协作[2] 区域合作成果 - 中国在东南亚 南亚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等区域建设多个双多边合作平台[2] - 对外发布多项公共产品 帮助多个国家编制海洋空间规划[2] - 推动区域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在多个区域收获显著成效[2] 海洋科技创新 - 海洋观测技术在维护海洋权益 预警灾害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成功布放[3] - 首次实现基于深海大浮标的大气-海气界面-水下综合同步观测 填补技术空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