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海洋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16 08:04
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在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 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 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近年来,沿海省份凝心聚力打造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深入推进海洋强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建设。辽宁、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省份先后出台文件,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 方位制度保障。在政策的保障和推动下,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我国海洋船舶新接订单量、海船 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海洋能、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引领海洋 经济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跃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上看,世 界主要经济体加速向海洋布局,各国围绕海洋的竞争博弈不断加剧。从国内来看,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 的技术、市场、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紧 ...
全球海洋城市聚力青岛!2025“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三大亮点抢先看
齐鲁晚报· 2025-08-29 10:19
论坛规模与参与方 - 邀请法国 韩国 肯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位重量级嘉宾参会 包括国际组织代表和跨国公司领导人 [3] - 国内沿海城市市长及国外海洋城市市长或代表参与 聚焦全球海洋治理合作 [3] 会议环节与主题设置 - 设置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 包含嘉宾致辞 推介发布 市长分享 工商对话四个环节 [1] - 工商对话环节涵盖蓝色经济创新 海洋产业升级 蓝色金融赋能等议题 [3] - 围绕城市治理 海洋科技 生态保护领域分享韧性城市与科技创新策略 [3] 合作机制与倡议发布 - 发布《全球蓝色伙伴关系青岛倡议》推动以城市为核心的蓝色伙伴关系构建 [4] - 联合中国—东盟中心发起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蓝色经济发展联盟 打造全链条合作平台 [4] - 携手宜可城组织发布新一批"自然城市"名单 强化海洋城市示范效应 [4]
探海2025 中国力量绘就全球海洋治理新图景
人民网· 2025-08-01 09:57
在浙江台州,科研团队联合渔民和企业,把海洋塑料变为低碳环保的原材料,不仅富了渔民,也为企业 带来收益,还让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这个项目为解决海洋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并获得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突破,正为这一赋能提供坚实支撑。今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气交互关键层 大剖面综合同步观测浮标系统在南海成功完成布放,首次实现了基于深海大浮标的"大气-海气界面- 水下"综合同步观测,填补了深海大浮标、海气大剖面同步观测技术的空白。 中国对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视,在国家战略层面有着清晰体现。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 调,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从深海浮标传来的观测数据,到滨海湿地涌动的潮间生命;从国际会议上铿锵的中国声音,到世界舞台 上高效的中国方案,我国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蔚蓝星球上书写海洋治理新篇章。(实习生郭亦 瑾对本文亦有贡献) 滕欣认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沿海国家的战略重点,中国在海洋空间规划、蓝色经济、科 技与能力建设方面具备优势,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 ...
将“和平的海洋”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13:49
全球海洋治理与和平构建 - 论文首次系统论证"海洋构建世界和平"的科学路径 呼吁在海洋国际合作和全球海洋治理中加入和平建设维度 [1] - 提出将"和平的海洋"作为联合国"海洋十年"第八项社会预期成果 为全球海洋治理带来理念拓展 [1] - 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构建国际和平秩序的重要平台 [1] 海洋事务的国际协作特性 - 海洋事务高度依赖国际协作 从法律制度到科学研究均需各国深度互动 [2] - 海洋具备天然的和平构建潜力 但这一潜力在现有治理框架和学术研究中被低估 [2]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提供司法与调解机制 是国家间和平协商的制度支撑 [2] "海洋十年"的和平构建实践 - "海洋十年"通过系统性科学解决方案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强调全球合作与包容治理 [3] - 海洋一所发起全球海洋综合治理工具包 结合海洋大数据 AI技术和能力建设推动和平构建 [3] - 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与52个国家80余家科研组织合作 推动科技标准化和民主化 [3] - 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青年人才提供培训 促进区域互信与能力建设 [3] 未来海洋和平治理建议 - 建议将"和平的海洋"正式纳入"海洋十年"七大社会预期成果框架 [4] - 呼吁启动"海洋与和平"跨学科研究 推动海洋科学家与和平研究者深度合作 [4] - 需在制度设计 项目共建 能力发展等方面形成互动机制 将海洋和平潜力转化为制度保障 [4]
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行动——中方参加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活动纪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3 10:18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概况 - 2025年6月9日~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约1.5万名各界代表参会[6] - 大会通过《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团结起来采取紧急行动》政治宣言[6] - 形成包含800余项自愿承诺的《尼斯海洋行动计划》[6] 中国参与情况 - 自然资源部全程参与10场全会、10场专题会并举办多场边会活动[7]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提出海洋科学与政策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是应对全球海洋挑战的关键[7] - 自然资源部代表团进行14场双边会谈,拓展全球蓝色伙伴关系[8] - 中方机构主办或联合主办4场边会,参与5场其他活动[8] 海洋科技成果发布 - 发布全球海洋融合数据集(CGOF 1.0),融合40余个全球数据资源,总量超600TB,时间跨度60年[11] - "妈祖"系列数值模式实现海洋模式物理框架革新和计算效率革命[11] - "瀚海智语"大语言模型融合18亿海洋词元语料库[11] - 深海海山数字孪生系统填补人工智能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11] 海洋工具与平台 - 发布免费开放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COAST)工具包[12] - COAST融合海洋大数据、数值模型和AI技术,提供海洋灾害、生态健康等服务[12] - 全球滨海论坛21家机构成为首批合作伙伴,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16] 蓝色经济发展 - 发布《推进中国可持续蓝色经济》研究报告,涵盖海洋核算体系和蓝色金融工具[16] - 提出"共塑2030后全球海洋新议程"行动倡议[16] -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展示40多年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成果[17] - 《自然受益:港口行业的角色》报告展示海洋空间规划实际效能[17] 国际合作与伙伴关系 - 发布14个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涉及5个国家51家机构[14] - 蓝色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认知和保护措施[15] - 中国蓝碳研究为制定保护政策和增强投资信心提供支撑[15]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样板,多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收效
第一财经· 2025-07-02 16:0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自然资源部遴选出15个代表性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案例展示了沿海地区在建设"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成效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锦州市生态修复成效 - 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 [2] -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覆盖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成为鸟类栖息地 [2] - 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33.2%) [2] 唐山市曹妃甸区海草床修复 - 唐山市构建海草床全流程修复技术体系,累计修复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 [3] - 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跃升至19克/㎡(+321%) [3]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舟山市渔港转型 - 舟山市实施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等措施,沈家门十里渔港转型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3] 福建省平潭与莆田修复案例 - 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灰色+绿色+橙色"修复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安全格局 [5] - 莆田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湄洲湾北岸段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6] - 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8%,促进渔业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 [6] 珠海市三角岛修复 - 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恢复三角岛生态系统,2017-2023年生态产品总值提高76%至6800万元 [6] 全国海洋环境数据 - 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中162个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85%(其中125个达100%) [6] 行业发展趋势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转变 [5][8] - 需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8] - 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8]
中方代表点名美国
券商中国· 2025-06-27 07:26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会议上的发言 - 美国是滥用《公约》规则的投机者 美国未加入《公约》却频繁引用《公约》对他国履约情况指手画脚 同时依据《公约》主张专属经济区和200海里外大陆架 试图享受制度红利而不承担义务 [2] - 美国是国际海洋秩序的破坏者 无视国际海底管理局框架下的集体努力 单方面决定开发国际海底资源 将海底电缆问题政治化并发起排他性联合声明 威胁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正常运营 [2] 美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角色 - 美国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缺位者 反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海洋相关目标 消极对待联合国海洋大会政治宣言磋商 未派官方代表团参加尼斯海洋大会 签署《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但拒绝参与筹备委员会工作 [3] - 美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搅局者 片面解读《公约》并以"航行自由"为名派遣舰队侵犯他国主权安全 无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的事实 挑拨地区国家关系 损害互信并干扰合作努力 [3] 中国对《公约》的立场与呼吁 - 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 恪守《公约》精神并履行义务 维护《公约》完整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反对违反、选择性适用及滥用《公约》争端解决程序 [5] - 敦促各国践行多边主义 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维护国际法 共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6]
中方批评美方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敦促美方为全球海洋治理发挥建设作用
央视网· 2025-06-26 09:48
国际海洋法公约会议 - 中方批评美国无视国际大势 逆潮流而动 大搞单边霸权 顽固站在海洋国际合作与公平正义的对立面 [1] - 美国作为非缔约国频繁援引《公约》主张权利却拒绝承担义务 被指为规则投机者 [1] - 美国在国际海底问题搞单边开发 破坏国际海洋秩序 [1] - 美国抵制可持续发展目标 回避联合国海洋大会谈判 未履行《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 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缺位者 [1] 南海问题 - 美国片面解读《公约》 以"航行自由"为名频繁派遣舰队到南海耀武扬威 侵犯他国主权安全 [3] - 美国无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的事实 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 损害地区互信 干扰南海和平建设 [3] 公约执行机制 - 国际社会需维护《公约》完整性与权威性 司法机构应严格依授权行事 防止滥用争端解决机制 [5]
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11:28
全球海洋治理与科技创新 -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特别会议在法国尼斯举办 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自全球200余个海洋城市的市长及管理者参与讨论 [1] - 我国科研团队牵头研发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海洋方案工具包"正式发布 该工具包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热量积聚 生态环境破坏及海洋极端灾害等问题 [1] - 工具包通过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方式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目标是实现海洋科学研究向公众和决策者的快速无缝知识转移 [2] 我国科研团队参与与国际合作 - 我国科研团队自"海洋十年"筹备伊始便深度参与 专家入选执行规划组和咨询委员会等核心决策层 [2] - 海洋一所牵头联合国内外专家申办了"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 并在科研实践领域牵头实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汇聚全球50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 [2] - 工具包的研发基于我国科研团队在湍流理论的原创突破和海洋观测技术的创新 为智能型海洋治理提供了关键科技基础 [3] 工具包的技术构成与应用领域 - 工具包由6大核心模块和24个子模块组成 覆盖海洋与气候预警 海洋航行安全 近海生态健康 海岸带综合管理 蓝色经济支撑和海洋素养等重要领域 [3] - 工具包整合海洋大数据 先进的数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 为滨海城市的终极用户和决策者提供海洋灾害 生态健康 渔业资源 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可视化产品和服务 [3] - 工具包的推广应用将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展现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担当 [3] 未来发展方向 - 科研团队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以开放合作为纽带 不断优化工具包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与广泛应用 [3] - 工具包的发布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未来将进一步应对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系列挑战 [2][3]
携手保护蓝色星球共同未来(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1
海洋健康危机现状 - 地中海卡吕普索海沟发现167件废弃物,大部分为塑料制品[1] - 全球海平面自1901年上升23厘米,2024年创历史新高[2] - 海洋热含量达1960年以来最高水平,海面温度上升0.25摄氏度[2] - 1677种海洋物种濒临灭绝,44%珊瑚礁物种濒危,活体珊瑚覆盖率150年内减半[2] 人类活动影响数据 - 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74亿吨[2] - 海运排放同比增长2.7%[2] - 全球超1/3渔业资源遭过度捕捞,比例每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2] - 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4.1亿吨,占水体垃圾总量80%以上[2] 经济与健康代价 - 热带风暴和洪水造成全球年经济损失超千亿美元[2] - 5.6亿人直接受海洋灾害影响[2] - 受污染海产品导致的全球健康成本2015年超2500亿美元[2] 联合国海洋大会成果 - 170国通过《尼斯海洋行动计划》,含政治宣言和自愿承诺[6] - 19国新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协定[6] - 哥斯达黎加将科科斯岛保护区从3%扩至30%[6] - 坦桑尼亚新设1300平方公里海洋保护区[6] 中国参与贡献 - 批准《港口国措施协定》,转向海洋牧场等可持续渔业模式[8] - 山东莱州建成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项目[8] - 中国科研机构发布CGOF 1.0数据集、"妈祖"预报产品等公共服务[9] - COAST工具包向全球免费开放,含6大模块24子模块[9] 国际科研合作进展 - 启动15年深海探索项目"尼普顿任务"[9] - 成立Space4Ocean联盟推动空间技术与海洋监测融合[9] - 设立墨卡托国际海洋数值中心建设全球模拟系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