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

搜索文档
瞄准万亿级商业航天市场:蚌埠,这次“野心”不小
36氪· 2025-05-12 11:02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2023年中国完成68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43次占比超60%,创历史新高[1] - 商业发射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32.8%(21/64次)→2023年38.8%(26/67次)→2024年超60%[1] - 203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达1.5万亿美元(约10万亿人民币),将颠覆卫星通信/遥感/导航三大万亿级赛道[9][11]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 成功完成国内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采用"蚌埠造"3台7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4] - 建成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利用废弃矿坑改造)和648亩航天产业园,投资总额超23亿元(含10亿产业园+10亿启航基金+3亿制造基金)[20][22] - 已聚集九州云箭/凌空天行等投产企业,椭圆时空/航天驭星等签约项目,2023年产业产值达37亿元,目标十年内形成百亿集群[28][29][31][33] 政策与产业生态支持 -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首次开放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6][11] - 蚌埠形成"技术-资本-制造"协同生态:与航天八院/南航等科研机构合作,设立政府产业基金,依托本地军工科研基础(含中国电科40/41所)[18][20][22] - 区位优势显著:高铁3小时直达北京/上海/武汉,航空2小时覆盖广深蓉渝等主要城市[18] 全球竞争格局 - 低轨卫星轨道资源争夺白热化:2029年预计部署5.7万颗卫星中,SpaceX已申请4.2万颗(占比70%)[9] - 多国巨头参与竞争:美国SpaceX/蓝色起源、欧洲阿丽亚娜、俄罗斯Roscosmos、印度ISRO等[9][14]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崛起:九州云箭/星河动力等由体制内专家创立,形成民间中坚力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