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热红外成像仪
icon
搜索文档
无人机:自然资源督察的“空中尖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14:19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督察中的应用优势 - 无人机技术凭借低空飞行、部署便捷、成本低和安全风险低等优势,成为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效能的关键技术,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深度融合,拓宽信息获取与决策方式 [3][7][8] 多维信息捕获能力 - 无人机搭载多元传感器(激光雷达、热红外成像仪、高光谱相机),将信息获取从"视觉可见"延伸至"多维可感",例如多光谱相机通过植被反射率差异精准识别伪装成耕地的非农用地,热红外成像可捕捉夜间非法采矿热源信号 [3][11] 时空弹性适配能力 - 无人机可适应高陡山地、湿地沼泽等复杂地形及人员无法到达的场景,实现"无死角"巡查,小型无人机能在任务下达10分钟内升空并实时回传画面,大型无人机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扫描,形成"大中小"搭配的作业模式 [3][12] 数据精度与决策支持 - 搭载RTK/PPK差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平面精度达厘米级,高程精度优于0.1米,满足高精度调查需求,例如河北省矿山监测中无人机三维模型计算月度开采量与企业申报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唐山市引入103台"大疆机场"监测5300平方公里矿区,实现1小时内自动报警与处置 [4][13] 成本效益优势 - 中小型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仅为传统航测设备的1/10,单次飞行能耗低,例如河北督察组在人工不易到达区域采用无人机将5天任务缩短至2天,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推动督察从"重点抽查"转向"全域覆盖" [14] 动态协同与联动网络 - 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地面终端融合构建"卫星扫描-无人机详查-地面核实"的闭环督察模式,例如北京督察组通过卫星发现疑似违建后,无人机立即升空精细化核查并同步调取审批数据,形成"发现-核实-定性"流程,提升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14][15] 技术融合与未来方向 - 无人机融合激光雷达高精度感知和AI算法,支撑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管控、矿产监管等领域,例如AI模型可自动识别火电厂灰坝、造船业船坞等特定建构筑物,激光雷达可全量分析林草蓄积量并自动识别生态敏感区域变化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