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

搜索文档
AI 投资浪潮来袭 如何在变革中抢抓投资机遇?
证券时报网· 2025-08-02 11:41
AI产业投资概况 - 2024年中国AI产业领域投资活跃,全年共有投资案例1156起,披露总投资金额近850亿元 [2] - AI大模型、AI芯片、智能驾驶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带动大额投资,除第二季度外,其他三个季度披露投资金额均超过200亿元 [2] - 投资轮次偏向早期,A轮及A轮之前的投资案例数占比接近七成,A轮、B轮平均投资金额均过亿元 [2] 投资地域分布 - 北京是2024年AI产业投资案例数及金额最高的地区,分别为326起和362.6亿元 [2] - 按投资案例数排名,北京之后依次是上海、深圳、江苏和浙江,前五大地区合计投资案例975起(占比84.3%),合计金额744.3亿元(占比87.8%) [2] 细分领域投资动态 - AI+医疗、智能驾驶、AI基础设施、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AI芯片、AI+工业等细分领域合计案例数占比78.4% [3] - AI大模型领域投资金额约260亿元,占比超过30%,智能驾驶、AI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投资金额占比也较大 [3] AI产业发展五大趋势 - AI产业基金密集落地,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力度持续加码 [3] - AI迈向通用智能时代,大模型降本开源催生AI拐点机遇 [3] - AI算力规模高速增长,推动"国产算力+大模型"闭环生态 [3] - 多模态大模型崛起,助力AIAgent能力提升与场景革新 [3] - AI内容生成变革,伦理治理、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3] 中国AI创新资产价值重估 - 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资产在一级市场的价值重估尚未充分体现,部分企业估值仍停留在2021年水平 [4] - 沐曦股份、燧原科技等企业明年收入增速将非常快,快速满足中国算力需求 [4] - 英伟达股价涨了十几倍,寒武纪市值从300多亿元涨到2000多亿元,显示相关创新资产价值重估潜力 [4] 开源生态与全球化发展 - 全球前十大开源模型有9个来自中国公司,1个来自华人,中国在开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4] - 通过开源、技术授权和海外合资落地,将中国技术融入全球自主可控体系是未来重要方向 [4] - 中国正处于开源的黄金窗口期,科技创业者和企业正从开源使用者向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 [4] AI产业投资策略 - 小规模投入有望撬动可观回报,企业可能突破关键节点创造超额回报,诞生"超级赢家" [5] - 私募股权机构应坚持分散投资策略,构建反脆弱性投资组合,容忍一定失败比例 [5] - 光速光合采用在好企业中下重注的策略,例如对禾赛科技的多轮投资使其成为全球激光雷达第一名 [6] 重点投资方向与商业模式 - 联想创投重点关注大模型驱动的人工智能新范式,包括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深度融合 [6] - 未来两三年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是全栈人工智能,特别是下一代GPU、NPU加速芯片的全新架构 [6] -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正循环,算力是基础设施,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软件生态环境 [6]
半导体板块近期表现亮眼!产业进入复苏周期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7-31 23:26
半导体设备与市场表现 - SEMI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将达1255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7 4% [1] - 申万半导体指数2025年1 1-7 25累计上涨7 81% 其中6月单月涨5 96% 7 1-7 25涨3 47% [1] - 细分领域指数表现:模拟芯片设计指数6月涨3 88% 7月涨1 39% 数字芯片设计指数6月涨5 41% 7月涨2 29% [1] - 全球AI相关指数涨幅显著 万得Deepseek概念指数年初至今涨52% AI算力概念指数涨25% [1] 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 - 2025年6月乘用车零售208万辆 同比+18 1% 环比+7 6% 累计零售1090万辆 同比+10 8% [4] - 自主品牌份额提升:批发份额67 1%(同比+2 2%) 零售份额64 2%(同比+5 6%) [5] - 行业库存压力减轻:6月总体厂商库存降15万辆 新能源车库存同步下降 [5] - 降价促销力度减弱 4-6月降价车型减少 竞争趋于理性 [5] AI服务器与半导体需求 - 台湾六家ODM厂商6月合计营收5823亿新台币 同比+88% 环比+5% ASIC厂商表现更强劲 [6] - 海外AI应用(Chatbot AI coding等)的ARR DAU及估值持续走高 [6] - 2025年5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589 8亿美元 同比+27 03% 创单月新高 SIA预计2025 2026年增速分别为11 2%和8 5% [7] 半导体产业展望 - 先进制程在AI 高端计算领域应用广泛 成熟制程在汽车电子 物联网持续渗透 [7] - AI产业变化 国产化 周期复苏三因素将共同拉动半导体产业链 [7] - 激光雷达 智驾芯片 线控转向及robotaxi等新兴领域或具中长期关注价值 [5]
车载激光雷达专题报告:成本下行叠加智驾升级,激光雷达需求有望爆发
东莞证券· 2025-07-31 17:53
超配(维持) 成本下行叠加智驾升级,激光雷达需求有望爆发 车载激光雷达专题报告 2025 年 7 月 31 日 投 资 S0340521070002 电话:0769-22110619 邮箱: liumenglin@dgzq.com.cn S0340124020014 电话:0769-22117626 邮箱: wuzhenjie@dgzq.com.cn 行 业 资料来源:W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投资要点: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自已公开信息,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建议投资者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汽车行业 推荐 分析师:刘梦麟 SAC 执业证书编号: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之一,在性能、防干扰和信息量 方面优势明显。相比于摄像头,激光雷达受黑夜、雨水、阳光直射 等环境光线变化影响小,且无需深度算法学习。相比于毫米波雷达, 激光雷达测量精度和分辨率更高,能探测出物体的具体形状。 策 略 研究助理:吴镇杰 SAC 执业证书编号: 近年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带来了相关主机厂出货量提升。激光雷 达作为高阶智驾系统的核心传感器,早期其占整车成本比较大在过 ...
机构:汽车智能化本质是一场出行革命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09:01
汽车智能化趋势 - 汽车智能化本质是一场出行革命 [1] - 2025年或是汽车智能化拐点之年 城市NOA普及将推动智能化成为消费者购车前三考虑因素 [1] - 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海内外汽车龙头厂商持续在智驾方面取得突破 [1]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智能化是淘汰赛模式 强者恒强 [1] - 整车未来或分为三类公司 B端Robotaxi运营+C端个性化品牌+整车高端制造 [1] 技术发展方向 - 车载大模型需要车端激光雷达等核心硬件环节的信息采集功能 硬件端将成为软件端智能化的具体体现 [1] - 端到端大模型凭借高速迭代及低成本优势将成为主流方案 [1] - 高阶智驾逐步下探至10万—20万车型 智驾平权将逐步实现 [1] 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模组 激光雷达等硬件端的投资机会 [1] - 持续看好智能驾驶产业链投资机会 [1]
理想六座SUV换代,i8能否重演L9奇迹?
雷峰网· 2025-07-30 08:42
理想i8产品发布 - 公司推出六座纯电SUV理想i8,共三个版本,售价32.18-36.98万元,8月20日交付[2] - 该车型延续MEGA设计语言,CEO李想初期认为外观不佳但后期被实车惊艳[2] - 标配双枪魔毯空悬和双电机四驱,具备越野车通过性和爬坡能力[3] - 零百加速4.5秒,紧急避让测试130公里/小时,性能对标宝马i7[4] - 二排门槛高度40厘米,保留轿车上下车便利性[4]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定位为"越野车+轿车+MPV"结合体,兼具三类车型优势[3] - 6座独立布局,二排配备零重力座椅,三排空间优于80%竞品SUV[5] - 前代产品MEGA月销2300辆,同比增长近4倍,30%车主为单身人群[2][5] - 当前市场存在乐道L90、问界M8纯电版等竞品,竞争环境较L9时期更激烈[10] 智能驾驶技术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重点提升极端光线下的主动安全[7] - 搭载自研VLA司机大模型,融合空间智能与语言智能[8][9] - 支持自然语言控制,可执行复杂场景连续任务[9] - AI硬件投入包括3万张推理卡和2万张训练卡,全年AI投入超60亿元[9] 充电网络布局 - 已建成3000座超充站(1000座高速站+2000座城市站)[9] - 部署超1.6万根250KW以上超充桩,数量为行业第二名的2倍多[9]
人形机器人视觉、触觉、定位传感技术分析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28 20:36
人形机器人感知技术发展 - 人形机器人通过感知层与认知层协同实现环境动态识别、自主学习和交互响应,视觉、触觉、定位传感是类人化交互的核心支撑 [1] 视觉感知技术 - 3D视觉在柔性装配、精准抓取等高精度场景中优势明显,激光雷达则适用于中远距离导航和复杂环境避障 [2] - 2023年2D视觉市场规模161.50亿元(占比87.24%),3D视觉市场23.62亿元(占比12.76%),结构光方案成本适中,dToF方案探测距离更远但成本较高 [2] - 奥比中光在国内公共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市场占据70%以上份额,合作企业超100家 [4] - 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占据2024年1-10月全球激光雷达市场95%份额,车载激光雷达技术可复用于机器人领域 [6] 触觉传感器技术 - MEMS传感器具备高响应速度(毫秒级)和精度,特斯拉Optimus Gen2采用压阻式MEMS实现精细动作 [7] - 2022年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15.3亿美元,MEMS方案因成本优势占据主导 [7] - 电子皮肤可模拟人类皮肤感知,但量产成本为MEMS方案的5-8倍,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90.5亿元(年复合增速64.3%) [9][10] - 未来3-5年MEMS将聚焦工业刚性抓取,电子皮肤渗透服务柔性交互场景 [12] MEMS惯性传感器 - 惯性导航传感器(IMU)是人形机器人稳定行走的核心,硅基MEMS适配小型化和量产化需求 [13] - 2023年全球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99亿美元,惯性传感器占比35%,国产厂商如芯动联科在关键指标上已对标国际产品 [15][19] - 国产MEMS陀螺仪价格仅为海外品牌的70-80%,凭借成本优势加速替代 [17] 行业竞争格局 - 视觉领域头部集中,奥比中光、RealSense分别在公共服务和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优势 [4] - 激光雷达市场由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主导,技术复用降低成本 [6] - 触觉传感器领域MEMS与电子皮肤形成场景分工,MEMS主导工业,电子皮肤潜力在服务领域 [12] - 国产MEMS惯性传感器厂商通过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积累量产工艺,成本优势显著 [19] 未来技术方向 - 感知技术围绕精度与落地可行性进化,需依赖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并提升AI算法对多源数据融合能力 [20] - 电子皮肤耐用性突破、多传感数据融合算法效率提升是未来3-5年关键门槛 [20] 相关企业列表 - 工业机器人企业: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 [22]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 [22] - 医疗机器人企业:元化智能、天智航等 [22] - 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科技、宇树等 [23] - 具身智能企业:跨维智能、银河通用等 [24][25] - 核心零部件企业: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 [25][26]
“这个行业不缺钱”!智驾人才为何涌入机器人赛道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28 18:20
机器人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热点 - 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 SH)因被智元机器人控股公告后股价上涨超900% [1] - 机器人概念为智驾行业提供新出路 吸引大量智驾人才迁徙 [1] - 2024年1-7月国内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超140起 较2024全年77起呈现爆发式增长 [4] 智驾人才向机器人行业迁徙 - 汽车行业研发人员净流入显著 新能源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入离差分别为18 3%和19% [1] - 智驾成熟人才正加速向机器人行业流动 多位行业"大佬"率先发起迁徙 [3] - 智驾与机器人技术共通 均依赖感知-决策-执行-学习闭环系统 且同为软硬件结合产业 [4] - 除机器人外 AI和大模型也是智驾人才主要转行方向 [4][5] 车企及智驾公司布局机器人领域 - 特斯拉 小鹏 奇瑞 小米等车企已推出人形机器人 比亚迪 上汽通过投资入局 [6] -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公司知行科技更名以反映业务范围扩展至机器人领域 [6] - 速腾聚创 禾赛等激光雷达企业新增机器人业务 黑芝麻智能布局机器人芯片 [6] - 地平线将机器人业务拆分独立运营为"地瓜机器人" 并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 [7] - 商汤科技拟配售25亿港元 部分资金将用于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 [7]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行业希望半年实现较大技术进展 投融资节奏快 金额大 [7] - 具身智能量产产品尚处早期 更接近"玩具"阶段 大规模量产存在挑战 [7] - 四足机器人和机械臂未来3-5年可能起量 通用型人形机器人仍需长期技术积累 [8] - 头部公司吸取智驾行业教训 募资后未大规模扩张 发展较为健康可控 [9]
小鹏汽车副总裁发文辟谣“重新上车激光雷达”传闻;玛莎拉蒂计划推出全新旗舰超跑,意在打造家族最强燃油车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7-28 17:00
激光雷达行业 - 2025年1-6月中国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前装搭载交付量达10439万颗 同比增长8314% [1] - 小鹏汽车副总裁辟谣关于公司重新上车激光雷达的传闻 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处理造谣媒体 [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宁德时代旗下时代智能将完成首轮融资 投后估值超百亿元 首款滑板底盘车型已于2024年量产 后续车型计划2026-2027年集中上市 [1] - 时代智能海外项目进展中 近期可能披露新节点 [1] 传统豪华汽车品牌 - 玛莎拉蒂计划推出全新旗舰超跑 搭载V6发动机与手动变速箱 动力输出预计超过621马力 [1] - 新车将成为玛莎拉蒂20年来最独特强大的燃油跑车 售价将高于23万英镑 最快2025年亮相 [1] - 新车以Granturismo为基础 将同步推出阿尔法・罗密欧姊妹车型 [1]
汽车智能化月报系列(二十六):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7月26日发放,Robotaxi商业化落地加速-20250728
国信证券· 2025-07-28 16: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汽车智能化围绕数据流演进,涵盖获取、储存、输送、计算和应用环节,涉及传感器、域控制器等多环节 [74][336] - 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积极布局电动智能车,Robotaxi 商业化运营落地加速 [33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汽车智能化行业重点新闻速览 - 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计划年内在中国进一步落地,Robotaxi 业务有新进展 [16] - 上海 7 月 26 日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多家企业获批 [17][18][19][21] - 多家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上有新成果,如小马智行 L4 域控制器路测、文远知行推出计算平台等 [22][23] 汽车智能化高频核心数据更新 - 800 万像素摄像头占比持续提升,2025 年 5 月前视摄像头渗透率 66.7%,其中 800 万像素占比 38.6% [2][62] - 英伟达驾驶芯片占比提升,2025 年 5 月乘用车驾驶域控渗透率 29%,英伟达芯片占比 57% [2] - 激光雷达市占率持续提升,2025 年 5 月乘用车激光雷达渗透率 10% [2] 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智能驾驶功能装载率和行驶里程数 - 特斯拉已启动 FSD 功能本土化适配,FSD 行驶里程超 45 亿英里 [36][42] - 蔚来汽车推送世界模型 NWM,交付量增长 [45][46] - 小鹏汽车升级 AI 天玑系统,交付量创新高 [48][49] - 理想汽车 OTA 7.5 将推送,交付量可观 [52] - 鸿蒙智行智能辅助驾驶里程可观,交付量爆发 [53][57] 感知层 - 视觉逐渐成为感知系统重心,摄像头像素水平提升 - 视觉在感知层优势显著,车企摄像头方案升级,800 万像素摄像头搭载增多 [58] - 2025 年 5 月,乘用车前视摄像头渗透率 66.7%,800 万像素占比 38.6% [62] 决策层 - 数据要求提升,域控算力升级 - 数据和算法要求提升,自动驾驶芯片算力持续提升 [67] - 2025 年 5 月,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 28.7%,英伟达芯片占比 56.6% [68] 从数据流的角度看汽车智能化核心要素 - 汽车智能化围绕数据流演进,涉及传感器、域控制器等多环节 [74] 智能驾驶:2025 年 5 月乘用车 ADAS 渗透率 - 标配 L2 级以上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 年 5 月 L2 级以上渗透率 28.1% [83] - 不同价格区间和燃料类型的 L2 级以上功能渗透率有差异 [84][86] 基于功能:2025 年 5 月乘用车 ADAS 各功能渗透率 - 不同自动驾驶等级功能渗透率有提升,如 L0 级 LDW、RCTA 等,L1 级 ACC、LKA 等 [90] 感知层:2025 年 5 月乘用车各传感器渗透率 - 前视摄像头、前向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 5 月渗透率分别为 66.7%、57.5%、10.0% [166] 决策层:2025 年 5 月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 - 2025 年 5 月,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 28.7% [68] 智能座舱:2025 年 5 月乘用车座舱交互单品渗透率 - 10 寸以上中控屏、10 寸以上液晶仪表、HUD 等单品渗透率有变化 [218] 交互之视觉件:2025 年 5 月乘用车智能座舱屏类产品渗透率 - 中控屏、液晶仪表、HUD 等产品渗透率有不同表现 [223][233][251] 交互之听觉件:2025 年 5 月乘用车车载音响产品渗透率 - 2025 年 5 月,乘用车 10 个以上喇叭渗透率 28.3% [277] 交互之触觉件:2025 年 5 月乘用车无线充电产品渗透率 - 2025 年 5 月,乘用车无线充电渗透率 49.6% [296] 智能网联:2025 年 5 月乘用车网联产品渗透率 - 2025 年 5 月,OTA、T - BOX 渗透率分别为 76.4%、68.8% [4] 投资建议 - 整车推荐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吉利汽车等 [4][336] - L4 推荐小马智行 [4][336] - 零部件按数据流环节推荐,如数据获取推荐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 [336]
小鹏回应“上车激光雷达”
第一财经· 2025-07-28 16:27
小鹏汽车技术路线 - 小鹏汽车副总裁于涛否认公司将重新使用激光雷达路线 [1] - 小鹏汽车向第一财经确认坚持纯视觉技术路线 [1] - 此前市场传闻小鹏汽车可能重新上车激光雷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