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

搜索文档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 “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7:21
香港资本市场政策动向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 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推动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 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 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 成为全球交易所冠军 [1] - 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 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 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五成以上 [2] - 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 国际配售认购15.2倍 散户认购达151.2倍 [2] A+H上市企业动态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A+H上市公司达161家 较2024年底新增11家 [2] - 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排队进程中 包括迈瑞医疗、海澜之家等企业 [2] - 出现换股吸收合并(浙江沪杭甬与镇洋发展)和"私有化+介绍上市"(新奥股份)等创新上市方式 [3] 科企专线与上市制度优化 - 香港交易所于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 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 成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 [6]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 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时被视为满足创新产业公司规定 [6] 同股不同权制度讨论 - 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要求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满足市值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年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等条件 [7] - 特殊投票权股票的投票权不得超过一般投票权股票的10倍 一般投票权股票总投票权不得少于10% [7] - 行业专家建议适度放宽"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要求 包括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 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7][8]
聚合智能融合发展 成新能源产业壮大关键路径
新浪财经· 2025-09-18 06:42
本报记者 刘 钊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智能汽车、低空出行、具身机器人等产业已成为人工智 能应用的重要载体。由于感知、决策及控制等环节技术同源、底层相通,通过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 应用赋能低空出行和机器人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激活产业增长新动能 技术同源与产业链互通 构筑聚合智能发展基石 张永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存在显著的"同源性":底 层技术均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支撑,形成了基于AI的终端产业链;供应链重合度超60%,部分企业测算已 达70%,智能汽车的电驱动、通信部件等上游环节,可直接为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提供支持;应用场景 更呈现"天地一体"的融合趋势,催生出跨领域的融合终端及基础设施。 这一"同源性"在技术落地中得到充分印证。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团 队深耕双足机器人研究二十余年,其带领的清华火神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强化学习技术,夺得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5V5足球赛冠军。"机器人踢足球看似是趣味场景,实则是验证具身智能的'标准 平台',涵盖感知、决策、运动控制等全链路技术,而这些技术与智能汽车的智驾系统底 ...
田丰:消费者弃智驾“炫技” “痛点”解决方案成付费核心
中国经营报· 2025-09-18 03:38
"目前消费者呈现一个明确趋势——不会为智能驾驶的炫技来买单,只会为痛点场景来买单。"在《中国 经营报》推出的《零观汽车》直播访谈节目零观汽车直播上,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开源鸿蒙战略顾问 田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近期,《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新闻、新浪新能源共同发起"你是否会为智能辅助驾驶买单"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69份。新浪话题页阅读量为127万。上述调查问卷显示,智能科技配置已成 为消费者决定性购车因素之一。 记者注意到,本次"你愿意为汽车智能化付费"调研中,三大高票场景超出预设,均指向消费者核心驾驶 痛点,具体数据如下:例如雨雾天气视觉增强最高,支持率64.1%。核心逻辑是极端天气下人类感知能 力下降,安全需求凸显;驾驶司机疲劳监测支持率达53.2%;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支持率为 51.1%。 对此田丰表示,这些痛点场景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弥补人类感知短板的安全需求,比如雨雾等极端天气 下,人的感知能力会下降,哪怕是"老司机"也可能看不清周围细节变化,这时候就需要硬件辅助,像激 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越早感知风险,安全性越好,本质是帮人延伸听力、视觉。 《中国经营报》:当前车企在 ...
禾赛集团(2525.HK):ROBOTAXI业务订单持续落地;首予港股买入评级
格隆汇· 2025-09-18 01:30
机构:交银国际 研究员:李柳晓/陈庆 Robotaxi 业务订单持续落地,基本面维持稳健。2025 年9 月15 日,禾赛科技宣布与一家美国领先的 Robotaxi 企业深化合作,签订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5 亿元)的激光雷达订单,禾赛将作 为其唯一供应商,提供远距和近距激光雷达产品,计划于2026 年底前完成交付。此外,近期禾赛已宣 布多个与Robotaxi 有关的定点车型或订单,包括获得Motional IONIQ 5 Robotaxi 全球独家激光雷达订 单;哈啰首款Robotaxi 车型HR1 单车搭载8 台激光雷达,均来自于禾赛,哈啰计划该车型于 2026 年实 现量产下线, 2027 年部署超 5 万辆 Robotaxi 车型。2025 年上半年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出货量55 万台, 同比+276.2%;其中ADAS 交付量为45 万台,同比+237.5%,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9.8 万台,同比增长 692.9%。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5 年上半年在前装量产领域,禾赛科技装机量市占率33%,居行业第 一。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或成为行业催化剂,关注其推进节奏。9 月12 日,工业 ...
聚合智能融合发展成新能源产业壮大关键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9-18 00:09
技术同源与产业链互通 构筑聚合智能发展基石 张永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存在显著的"同源性":底 层技术均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支撑,形成了基于AI的终端产业链;供应链重合度超60%,部分企业测算已 达70%,智能汽车的电驱动、通信部件等上游环节,可直接为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提供支持;应用场景 更呈现"天地一体"的融合趋势,催生出跨领域的融合终端及基础设施。 这一"同源性"在技术落地中得到充分印证。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团 队深耕双足机器人研究二十余年,其带领的清华火神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强化学习技术,夺得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5V5足球赛冠军。"机器人踢足球看似是趣味场景,实则是验证具身智能的'标准 平台',涵盖感知、决策、运动控制等全链路技术,而这些技术与智能汽车的智驾系统底层逻辑相 通。"赵明国表示。 产业链的"互通性"则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以激光雷达为例,2019年车用激光雷达采购价高达10万元, 一线束成本达1万元。如今在智能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下,同款产品价格降至800元,一线束成本仅4 元,实现从"天价"到"平价"的跨越。"机器 ...
A股晚间热点 | 阿里布局智能驾驶 宁王融资余额陡升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22:45
1、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标准征求意见 重要程度:★★★★★ 这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基线,要求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针 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了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 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 2、详解服务消费最新政策措施!多部门发声 重要程度:★★★★ 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 征求意见。专家表示,这将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再次筑牢安全底线。 在国务院新闻办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相关 负责人就《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及亮点进行介绍,并透露下一步政策动向。 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孔德军表示,接下来,将出台住宿业高质量发展、铁路与旅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 件,形成政策"组合拳"。初步统计,围绕建立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出台了30多项 政策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在会上表示,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 ...
今日新闻 | 吉利银河M9上市,限时售价17.38-23.88万元!禾赛科技赴港二次上市!丰田发布L4自动驾驶车!
电动车公社· 2025-09-17 22:36
吉利银河M9上市 - 新车共推出6款车型 限时售价17.38-23.88万元 限时优惠截止2025年10月31日[1][3][4] - 采用2+2+2六座布局 定位大型SUV 车身尺寸5205/1999/1800mm 轴距3030mm[4] - 搭载30英寸6K中控屏 32英寸AR-HUD 17.3英寸后排吸顶屏 9.1L冷暖冰箱及27扬声器音响系统[6] - 配备千里浩瀚H5高阶智驾驶系统 Flyme Auto车机系统搭载全场景AI Agent智能体[6][8] - 采用雷神EM-P AI电混动系统 四驱版电机功率520kW 零百加速4.5秒 匹配41.46kWh电池包[8] - 两驱版WLTC亏电油耗5.6-5.7L/100km CLTC纯电续航100-230km[8] 禾赛科技港股上市 - 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 成为首家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10] - 收获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10][14] - 多重上市成为全球业务中国企业持续融资的重要保障[14] 丰田e-Palette发布 - 自动驾驶纯电车官方售价2900万日元起 约合人民币141万元[15][16] - 车身尺寸4950/2080/2650mm 客舱尺寸2865/1780/2135mm 可容纳17人[18] - 搭载72.82kWh锂离子电池 续航里程约250公里 支持90kW直流快充[18] - 目前支持L2辅助驾驶 目标2027财年实现L4自动驾驶[18] - 设计支持多用途功能 包括班车运营和流动摊贩场景[18][19]
车百会张永伟: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智能“三大件”
中国经济网· 2025-09-17 19:51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核心观点 -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提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正替代出口"新三样"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出海的新引擎 [1][2] 聚合智能产业特征 - 聚合思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志性特征 体现为技术同源(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支撑)、产业链相通(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供应链重合度超60%)、应用领域融合三大核心共性 [2] - 智能汽车零部件全球产值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超500亿美元 预计"十五五"末全球产值翻番至2000多亿美元 中国市场接近或达到1000亿美元 [2] 共用产业链支撑作用 - 感知领域成本大幅下降:激光雷达价格从2019年10万元降至800元 线束单价从每线万余元降至4元 性能成倍增长 [3] - 计算领域高度通用:L2级智能汽车需300-400颗芯片(传统车仅5-10颗) 车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芯片在信号处理与智驾操控方向一致 VLA模型成跨领域技术焦点 [3] - 执行器件/电池/材料协同加速:汇川从单一供应商转型跨领域服务商 汽车热管理系统向机器人延伸 宁德时代/比亚迪通过合资将动力电池技术赋能低空与机器人产业 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于无人机减重 [3] 产业发展路径 - 制造优势构建:借鉴电动汽车零部件成本年均降幅超10%的经验 机器人领域有望五年内实现百万级售价向十万级跨越 [4] - 供应链拓展与交叉合作:特斯拉机器人70%供应链源自汽车体系 通过跨领域技术融合与渠道共享可将供应商验证周期从五年缩短 [4] - 国际化布局:打破"先国内后国际"传统模式 实现双市场同步布局 尤其在机器人等蓝海领域借助先发优势构建全球地位 [4] - 机制创新:统筹规划空地一体设施与算力平台 加速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标准法规适配 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构建新质生产力管理体系 [5]
激光雷达企业爆单 预计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或超240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7 19:34
激光雷达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通过它可以让机器人实现定位、导航、避障等功能,今年以来因为 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激光雷达企业订单大增。在深圳一家激光雷达企业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这里到 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比去年整个国内销售额增长接近百分百。深圳的另一家 激光雷达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240.7亿 元,2026年进一步上升至431.8亿元。 (央视财经) ...
产线全开,订单排到年底!机器人“眼睛”激光雷达供需两旺
央视网· 2025-09-17 18:40
行业需求与市场表现 - 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带动激光雷达订单大幅增长 企业满负荷生产[1][3] - 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同比增长35.6% 服务机器人产量882.4万套同比增长25.5%[5] - 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40.7亿元 2026年进一步升至431.8亿元[5] 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 激光雷达成为机器人自主感知外部动态环境的关键传感器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加持下加速应用于新型机器人[5] - 激光雷达实现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精准定位 导航和避障功能 特别在室外智能物流搬运场景应用增多[8] - 应用领域从机器人 车载向智慧城市 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加速拓展[10] 产业链与成本变化 - 中国是全球主要激光雷达生产基地 具备从芯片 光学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优势[10] - 激光雷达研发周期明显加快 产品迭代加速[6][11] - 生产成本逐年下降 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