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牛尊
icon
搜索文档
从青铜器中读懂早期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7 06:50
展览概况 - 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特展,系统梳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青铜文明演进脉络,揭示青铜器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5] -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汇集全国17个省(市、区)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文物,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青铜文明主题展 [7] -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展期内将推出多场专家讲座 [17] 展览背景与意义 - 展览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前两部分别为"彩陶·中华"和"玉韫·九州" [8] - 展览以古国时代第三阶段(距今4300年—3800年)为叙事时间上限,接续前两个展览 [8] - 展览主题为"吉金铸国、礼乐中华",旨在展示青铜技术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格局的影响 [9] 冶铜技术起源与发展 - 中国最早的铜器出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为含铅黄铜 [10] - 冶铜技术起源于西方,中国人吸收借鉴后制作出大量精美青铜器,并用于维护国家运转和权力运行 [11] - 西北地区是国内最先吸收、改造外来冶铜技术并本土化的地区 [10] 三代青铜文明发展 -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晚期都城,出土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铜鼎 [12] - 商王朝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是其统驭四方的密钥 [12] - 周王朝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13] 青铜礼乐文化 -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成为祭祀之"礼"的主要载体,被赋予特殊政治和社会功能 [15] -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牛尊是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 [15] - 乐器是礼乐文化重要载体,西周早期出现3枚一组编钟,中晚期发展为8枚一组 [16] 代表性展品 -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四羊首铜权杖头,年代为距今3700年—3300年 [10] - 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商尊,器内底铸有铭文 [14] - 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的中义钟,一组8件形制、纹饰、铭文相同 [16]
排队四小时的殷商展,值不值得一看?|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6-05 09:05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看见殷商",为首博东馆继三星堆展后推出的重磅大展,高峰时段需排队四小时进入展厅[1] - 展览汇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1] - 多件展品为首次进京亮相,包括妇好鸮尊、青铜亚丑钺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1][3] 重点展品 - 妇好鸮尊:殷墟出土后分别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国博的两件鸮尊首次实现50年后的重聚,器身纹饰包含云雷纹、饕餮纹等七种纹样[1][2] - 青铜亚丑钺: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钺器时隔50年首次聚首,器形装饰人面纹,兼具威严与萌态[3] - 亚长牛尊:殷墟唯一牛形青铜尊,全身布满龙鸟虎象等动物纹饰,出土时严重破碎经修复后展出,头部铭文"亚长"可通过反光镜观察[3] - 陶鬲形猪首盖盉:温酒容器,猪首造型与小猪佩奇高度相似,肩部饰三角绳纹,腹部为细绳纹[3] 其他展品 - 铜器类:包括"癸举"铜提梁卣、蝉纹青铜刀、崇阳铜鼓、铜方彝、铜方爵等[3][5][6] - 玉器类:展出玉野猪头、玉调色板、镶嵌绿松石玉戈等[4][6] - 特殊器型:含青铜带鋬觚形器、兽面纹青铜冑、龙形觥、八角形衡饰等罕见文物[5]
文博日历丨来这个博物馆,见证时隔半个世纪的团聚
央视新闻· 2025-06-02 09:44
殷商文物特展 - 妇好鸮尊作为商朝"六边形女战士"妇好的象征 由武丁铸造以纪念爱人 1976年出土后分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 此次实现三千年后首次重逢 [1] - 亚醜钺与兽面纹铜钺作为商代铜钺代表 1965年出土后分别收藏于山东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是两者分离36年后的首次合体展出 [4][5] -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与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展现古蜀文明特征 前者具有黄金皮肤与凸出眼球 后者以夸张五官造型展现高辨识度 [7] 文物艺术特征 - 亚长牛尊以商代野生水牛为原型 周身装饰20多种动物纹饰 包括牛腹两侧的猛虎图案 体现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祭祀功能 [8][9] - 龙形觥采用独特舟形设计 器身装饰大小龙蛇鳄鱼等20余种纹饰 是目前青铜器中唯一具有此造型的文物 反映商代对龙的崇拜 [9] - 铜质手形器以精确解剖结构铸造右手 指关节与指尖细节处理精湛 展现3000年前青铜工艺水平 [8] 展览文化价值 - 特展汇集妇好鸮尊 亚醜钺等殷商代表性文物 通过文物"重聚"形式系统展示殷商500年历史文化 [2] - 展品涵盖青铜器 金器等多元材质 包含祭祀用具 生活器具等类别 全面反映商代社会文化与工艺成就 [7][8][9] - 古蜀文明与中原商文明文物同场展出 呈现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 [7]
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看·见殷商”
新华网· 2025-05-25 00:28
展览内容与文物亮点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宝,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 [1]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等部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展现殷商文明图景,吸引观众探索汉字源头 [1] - 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牛尊成为展览"顶流",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纹饰包含26个以上动物形象,展现晚商青铜技艺精湛 [2]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复原牛尊的浇注与凝固过程,揭示古人设计巧思(右后足为浇口、左前足为冒口)以降低铸造缺陷 [2] - 展览通过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双面铜人像、青州苏埠屯车马器神人面形象等文物,展示殷商文化对三星堆、金沙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2][3] 文化价值与产业联动 - 甲骨文与青铜器体现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实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 [3] - 展览末尾设置"彩蛋"环节,揭示《哪吒2》影片中酒具、乐器、武器等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自商代铜觚、铜铙、玉刀等文物 [3] - 通州区推出文旅优惠,凭展览票根可享受景区游船、酒店、餐饮、演出等费用折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体验 [3]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固定举办地,持续提供文化内容输出 [3] 技术应用与考古成果 - AI技术实现商代女将军妇好与现代观众的"对话",增强展览互动性 [1] - 展览入口设置巨型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结合互动屏等技术手段解析文物制作工艺 [1][2]
看见殷商 权威解码
北京晚报· 2025-05-21 19:23
展览概况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览 汇集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 展览面积1720平方米 [1] - 策展团队联合国内权威商周考古专家 经过7轮论证筛选文物 确保学术深度与公众兴趣结合 [3] - 展览融入最新考古成果 参考湖北盘龙城 北京琉璃河等遗址发掘资料 [3] 文物亮点 - 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 铜手形器首次外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库房的玉调色盘为出土后首秀 [3] - 成都金沙遗址铜人形器因造型奇特被称"航天服" 山西博物院龙形觥因"奶凶"造型受关注 [4] - 湖北省博物馆崇阳铜鼓为中国仅存商代兽面纹青铜鼓 借展过程需国家文物局协调 [4] -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为电影《哪吒》"结界兽"灵感来源 [5][16] 布展细节 - 文物运输采用防震 防潮 防尘特制包装 妇好鸮尊使用恒温恒湿箱体与防震悬浮包装 [5] - 专业运输公司配备GPS定位和温湿度监控 安保全程护送 借展单位派保管员随行 [5] - 展览开篇展示商代"小王子"雕像 胸部刻有商王姓"子"字 [10] 展览特色 - 通过甲骨文证实《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 青铜器纹饰揭示山东 江西 四川等地文化联系 [5] - 设置MR设备互动区 观众可虚拟敲响崇阳铜鼓 [14] - 文创产品丰富多样 吸引观众参与 [24] 历史背景 - 商王朝持续500余年 夏商周时期中原与周边交流奠定中华文明发展基础 [2] - 甲骨文从天干地支环形装饰中垂落 象征商代文明穿越时空 [9]
妇好鸮尊“出差”记
河南日报· 2025-05-19 08:10
展览概况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 338件(套)商代文物参展 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 [2] - 河南省8家文博单位支持215件(套)展品 包括妇好鸮尊 亚长牛尊等代表性文物 [2] - 展览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 涵盖安阳殷墟 山东苏埠屯 湖北盘龙城 江西大洋洲等遗址出土文物 [2] 重点文物 - 妇好鸮尊时隔近50年重聚 分藏于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孪生兄弟"首次同展 [2][4] - 殷墟博物馆商代玉刀亮相 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龙牙刀"原型 [2] - 展品展现中原文化底蕴 殷商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甲骨文彰显文明特性 [4] 文物运输 - 妇好鸮尊运输采用恒温气垫减震车 车厢环境与文物库房一致 时速不超过80公里 [3] - 专业文物运输团队使用无酸棉纸 PE板等材料多层保护 全程监控确保安全 [3] - 文物交接执行严格"点交"程序 包括详细观察 拍照记录 确保流转责任明确 [3] 布展过程 - 妇好鸮尊布展需3位专业人员协作 采用透明细线固定器盖 确保文物安全 [4] - 两件鸮尊跨越700公里完成布展 在展厅形成对望展示效果 [4] - 策展人表示文物短暂相聚弥足珍贵 实现全国文博爱好者的共同期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