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搜索文档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000余处 [8] - 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的中原地区6座中心性城邑中独占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展示(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复活"3800年前宫城) [4][6] 文旅产业潜力 -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 [9] -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文化地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及5A级景区 [16]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文旅消费场景持续完善 [6][16] 文化产业创新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计划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推动精品化发展 [11][14] -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文化遗产活化新场景(如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甲骨文刻写) [5][6] - 布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行业旗舰,促进"文化+科技""文化+制造"多元融合 [16] 文艺创作与公共文化 - 豫籍作家10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第一),11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前列),豫剧成为最大地方剧种 [11] - 建成1200余座城市书房、1.2万家基层职工书屋、4.6万个基层阅读服务点,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 [12] - 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经久不衰 [7][15] 精神文明建设 - 16个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全国第一),23个往届城市全部通过复查 [13] - 建成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河南好人文化形成示范效应 [3][13] -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6]
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看·见殷商”
新华网· 2025-05-25 00:28
展览内容与文物亮点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宝,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 [1]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等部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展现殷商文明图景,吸引观众探索汉字源头 [1] - 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牛尊成为展览"顶流",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纹饰包含26个以上动物形象,展现晚商青铜技艺精湛 [2]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复原牛尊的浇注与凝固过程,揭示古人设计巧思(右后足为浇口、左前足为冒口)以降低铸造缺陷 [2] - 展览通过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双面铜人像、青州苏埠屯车马器神人面形象等文物,展示殷商文化对三星堆、金沙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2][3] 文化价值与产业联动 - 甲骨文与青铜器体现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实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 [3] - 展览末尾设置"彩蛋"环节,揭示《哪吒2》影片中酒具、乐器、武器等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自商代铜觚、铜铙、玉刀等文物 [3] - 通州区推出文旅优惠,凭展览票根可享受景区游船、酒店、餐饮、演出等费用折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体验 [3]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固定举办地,持续提供文化内容输出 [3] 技术应用与考古成果 - AI技术实现商代女将军妇好与现代观众的"对话",增强展览互动性 [1] - 展览入口设置巨型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结合互动屏等技术手段解析文物制作工艺 [1][2]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