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搜索文档
大兴区拟新增两家“类博物馆”
新京报· 2025-11-19 09:56
行业动态 - 北京市文物局对"类博物馆"申报单位开展集中验收工作 [1] - 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两家单位通过验收并达到相关建设要求 [1] - 大兴区"类博物馆"数量达到7家 成为该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1] 北京泓文博雅唐卡博物馆 - 博物馆位于大兴区魏善庄镇 展览以非遗唐卡艺术为主要内容 [1] - 系统呈现唐卡创作工艺 题材演变与文化交融历程 [1] - 馆内唐卡藏品数量居北京地区前列 艺术价值极高 [1] - 是研究藏族文化 藏族民间技艺及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载体 [1] - 通过推出配套文创产品 开展丰富体验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 [1] 北京中元汉字文化博物馆 - 博物馆位于大兴区天宫院魏永路9-1号中国书画院内 [1] - 是一家聚焦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专题博物馆 馆藏展品百余件 [1] - 以汉字七体演变为核心主线 按时间轴呈现甲骨文到草书的演变历程 [1] - 以文字遗存为载体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1]
安阳识骨记:三千年文明的当代回响|十月行记
经济观察报· 2025-10-06 10:43
文章核心观点 - 安阳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守护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明密码甲骨文,见证着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1][3] - 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至今,其研究和保护工作已从传统学术考证发展为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现代学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7][21] - 古老的甲骨文正通过文创产品、主题商业等创新形式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实现古今对话,使文明记忆在当代延续 [20][23][26] 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历程 - 1899年王懿荣发现中药龙骨上的刻画符号,并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收购带字龙骨,开启甲骨学研究 [5][7] - 1908年罗振玉首次考证出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并断定此处为殷墟,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九年间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 [7][8][9] - 迄今殷墟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甲骨文字约4300个,其中经过考释能够确识的字约1500个 [11][13] 甲骨文内容与价值 - 甲骨文构建起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内容涉及祭祀、战争、田猎、农业、天文、医药等商代社会各方面 [11] - 著名牛肩胛骨刻有93个工整秀丽的甲骨文字,记录商王武丁时期的祭祀狩猎活动,笔画间朱砂历经三千年依然可见 [9][10] - 甲骨文字是对实物的忠实描绘,如车字包含车轮、车轴、车辕等完整结构,记载的天文现象与现代推算结果吻合 [11] 古今融合与创新应用 - 当地居民与文物比邻而居,考古研究人员是周边餐馆的常客,形成地上与地下对话的独特城市气质 [16][18][19] - 甲骨文文创产品如系列徽章广受欢迎,其中梦字(描绘人卧床休息)最受欢迎,相关工作室营收不菲 [20] - 年轻创业者研发甲骨文表情包,主题轻食咖啡店营业至晚9点,古老文字成为社交媒体时尚符号和年轻人寻找内心平静的载体 [23][25] 技术革新与研究进展 - 数字化技术正彻底改变甲骨文研究方式,人工智能算法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以往需数月的手工拼合工作 [21] - 技术作为工具可快速匹配断裂面形态特征,但文字内容释读和历史背景解读仍需研究人员的专业判断 [21]
甲骨文,联结世界——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品味中国·安阳时刻”主题交流活动侧记
河南日报· 2025-09-16 07:37
活动概况 - 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品味中国·安阳时刻”主题交流活动于9月13日在殷墟博物馆举行 [1] - 活动以“文字联通世界”为主题,共有200余名中外嘉宾参与 [1] - 活动旨在共同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对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重要意义 [1] 核心观点与意义 - 殷墟甲骨文是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读懂中华文明是读懂当代中国的关键所在 [1] - 文化遗产中蕴藏着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启示,如包容、共生与创新 [2] - 文明的延续性印证了人类对文明对话、共同进步的追求从未停歇 [2] - 应让老传统融入新场景,文明才能释放出持续的发展动能 [2] - 文明的力量在于互学互鉴,下一步应将文化精华与世界交流合作,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其他文化养分 [3] 国际嘉宾评价 - 非盟经社文理事会主席路易斯·西索科表示,河南深厚的历史记忆提醒人们,贸易路线与学术交流早已将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2] - 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马岩盛赞甲骨文的划时代意义,认为3000多年前的智慧依然鲜活 [2] - 非洲眼科网络基金会创始人伯纳德·阿格博对安阳的历史文化传承深感震撼,认为长达3000多年的传承值得非洲借鉴 [2] - 南非跨文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谭哲理钦佩殷墟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展示历史的方式 [2] - 印度尼西亚中医协会主席洪维浩以“印尼刮痧”为例,证明了中国文明与印尼人民的深远联系 [3] - 摩洛哥—中国文化和经济促进会会长哈立德·埃尔·法塔乌伊希望非洲的博物馆能学习殷墟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展示传统文化 [4] - 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公共卫生和流行病防范总裁李福麒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后激动表示,通过安阳可以看到中国五千年最古老的历史 [4] 活动亮点与创新展示 - 在主题展示环节,甲骨文、青铜器等安阳元素在AI的创作下栩栩如生,揭示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未来融合之道 [3] - 活动亮点包括由志愿者扮演的“周文王”联合留学生共同演绎的《周易》与四大全球倡议的巧妙联结 [3] - 安阳将以此为契机,与国际民间社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务实交流合作,让甲骨文成为联结世界的文化符号 [5]
安阳殷墟: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
河南日报· 2025-08-01 07:18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 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的讲话 殷墟被列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世界文化遗 产。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保护好、传承 好、传播好殷墟文化是河南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彰显文化遗 产新魅力,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 重要坐标: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殷墟以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为我们追寻民族之根、精神之魂 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关键坐标。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发掘、保护、传承、利用好殷墟遗产,意义重大而深 远。 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殷墟蕴藏着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密码和精神标识。甲骨文以象形会意的智慧, 奠定汉字"形声义"3000年传承根基,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坚韧的文化纽带。3000多年来,汉字结 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 ...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加快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河南日报· 2025-07-30 07:23
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 河南文旅产业2023年接待游客首破10亿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首破1万亿元 但仍存在城市游相对落后 吸引力不及长沙 西安 成都等城市 [2] - 同质化发展问题尚未解决 传统休闲观光类景区发展滞后 入境游亟待突破 接待外国游客人次占比不高 [2] 产业竞争力构建策略 - 聚焦文化转化环节 推动历史文化时尚表达 让传统文化与新奇创意碰撞 用产品讲好古今辉映的河南新故事 [2] - 提升文旅产业能级 以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为抓手 坚持点做亮 线拉长 面拓展 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2] - 实施文化赋能和街区焕新工程 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精提升 植入新业态 打造漫步式消费场景 [2] - 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构建全球传播+精准营销+产品升级体系 策划多语种推广活动 聚焦黄河文明探源等IP定制线路 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入境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2] - 做强做优经营主体 实施龙头引领+特色发展计划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在穿珠成链 做强板块 深化融合 塑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 [2] IP开发与运营战略 - 通过创造性转化 符号化提炼 产品化落地 移动端传播打造IP产品 使其成为引流端口 市场接口 业态风口和形象窗口 [3] - 形成1+4形象IP矩阵 1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品牌 4是老家河南 天下黄河 华夏古都 中国功夫4张名片 [3] - 产品IP包括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清明上河园 万岁山武侠城为代表的景区IP 以银基旅游度假区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IP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标识IP [3] - 系统盘点黄河文化 中原文明等资源 建立IP资源数据库 按核心IP+衍生IP+潜力IP分级培育 构建覆盖多领域的IP集群 [3] - 推动IP与科技深度融合 开发沉浸式体验馆 数字藏品等新业态 将IP元素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推出IP主题酒店 文创商品 特色餐饮 [3] - 善用新媒体传播规律 联合头部流量平台打造IP话题挑战赛 邀请跨界达人开展IP体验官活动 让IP形象走进综艺 影视 游戏等场景 [3][4] - 策划IP主题季活动 如中国功夫嘉年华 黄河文化艺术周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制造传播爆点 [4] 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构建 - 以郑汴洛安黄河古都群为牵引 打造产品一体 交通一体 营销一体的区域文旅发展共同体 [4] - 推动郑州沉浸演艺 剧本娱乐 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规模化 品质化发展 开封清明上河园 万岁山武侠城等景区文旅演艺提质升级 [4] - 建设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 中国剧本娱乐之都 提升安阳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品牌影响力 [4] - 深化文化 旅游和科技融合发展机制 拓展文旅+百业 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机制 全面布局研学旅游 康养旅游 农文旅融合等业态项目 [4] - 发挥胖东来 蜜雪冰城等商业品牌的流量效应 在文商旅融合板块实现突破 [4] - 聚焦数字文旅 文化创意 景区游览 文旅演艺 游乐设备 展览展会等六大领域发力突破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4] -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深度融合 强化人才等文旅产业要素支撑 [4] - 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优化文旅领域营商环境 [4]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000余处 [8] - 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的中原地区6座中心性城邑中独占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展示(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复活"3800年前宫城) [4][6] 文旅产业潜力 -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 [9] -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文化地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及5A级景区 [16]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文旅消费场景持续完善 [6][16] 文化产业创新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计划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推动精品化发展 [11][14] -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文化遗产活化新场景(如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甲骨文刻写) [5][6] - 布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行业旗舰,促进"文化+科技""文化+制造"多元融合 [16] 文艺创作与公共文化 - 豫籍作家10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第一),11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前列),豫剧成为最大地方剧种 [11] - 建成1200余座城市书房、1.2万家基层职工书屋、4.6万个基层阅读服务点,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 [12] - 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经久不衰 [7][15] 精神文明建设 - 16个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全国第一),23个往届城市全部通过复查 [13] - 建成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河南好人文化形成示范效应 [3][13] -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6]
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看·见殷商”
新华网· 2025-05-25 00:28
展览内容与文物亮点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宝,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 [1]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等部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展现殷商文明图景,吸引观众探索汉字源头 [1] - 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牛尊成为展览"顶流",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纹饰包含26个以上动物形象,展现晚商青铜技艺精湛 [2]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复原牛尊的浇注与凝固过程,揭示古人设计巧思(右后足为浇口、左前足为冒口)以降低铸造缺陷 [2] - 展览通过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双面铜人像、青州苏埠屯车马器神人面形象等文物,展示殷商文化对三星堆、金沙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2][3] 文化价值与产业联动 - 甲骨文与青铜器体现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实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 [3] - 展览末尾设置"彩蛋"环节,揭示《哪吒2》影片中酒具、乐器、武器等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自商代铜觚、铜铙、玉刀等文物 [3] - 通州区推出文旅优惠,凭展览票根可享受景区游船、酒店、餐饮、演出等费用折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体验 [3]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固定举办地,持续提供文化内容输出 [3] 技术应用与考古成果 - AI技术实现商代女将军妇好与现代观众的"对话",增强展览互动性 [1] - 展览入口设置巨型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结合互动屏等技术手段解析文物制作工艺 [1][2]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