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爱敏佳
icon
搜索文档
转战港股,“张亮家族”控制的圣桐特医暗藏隐忧
北京商报· 2025-06-11 23:28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前身为圣元特医事业部,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最早的特医食品专业部门之一[3] - 公司控股股东为圣元香港(持股48.68%),实控人为"张亮家族"(合计持股52.26%)[3] - 已获得弘晖基金、创新工场、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投资[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元、6.54亿元、8.34亿元(CAGR 30.3%)[3][7] - 同期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1.75亿元、1.99亿元(CAGR 28.5%)[3][7] 产品与研发 - 已推出5条特医食品产品线,覆盖过敏防治、早产儿等细分领域[5] - 16款主要新产品正在研发中[5] - 2022-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651.1万元、1081.2万元、1333万元,占营收比例仅1.3%-1.7%[11] 市场与渠道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整体排名第四(市场份额6.3%)[10] - 截至2024年底覆盖全国280个城市(覆盖率95%),拥有338家线下分销商[5][10] - 产品进入700多家医院及17000+零售点[5] - 2024年婴儿特医食品零售渠道规模达50亿元(预计2029年达93亿元,CAGR 13.2%)[8][9] 行业背景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7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2亿元(CAGR 26.1%)[12] - 截至2025年4月全国获批特医食品258款,其中国产222款[12] - 目前雀巢(市占率57%)和达能(18.4%)主导市场[10] 上市与募资 - 拟港股主板上市,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1] - 募资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品牌建设、产能扩张等[11]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首家国产特医食品上市公司[1]
谁在为“药奶”买单?圣桐特医赴港IPO 去年流动负债净额4亿元却分红3.5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10:16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专注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的本土企业,背靠乳业巨头圣元集团,2024年以9.5%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婴儿特医食品行业第三 [1][9] - 公司2022-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30.3%,从4.91亿元增至8.34亿元,毛利率稳定在71%左右,显著高于普通乳企42.95%的水平 [1][25][26] - 创始人张亮为乳业传奇人物,其家族通过圣元香港和张梦然合计持股52.26%,公司获弘晖基金、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投资 [5][8] 市场地位与竞争格局 - 中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仅3%,远低于成熟市场,婴儿特医食品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达2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1% [11][29] - 行业集中度高,前两大外资品牌合计占据75%市场份额(A公司57.0%、B公司18.4%),圣桐特医为本土品牌第一但份额仅6.3% [9][10] - 公司持有国内最多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14款上市+16款在研),产品覆盖700多家医院和17000个零售点 [11][28]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激增至155天(较2022年增长187%),流动负债净额达4.045亿元,但同年分红2.01亿元超当期净利润 [19][20][22]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仅1.3%-1.7%(651万-1333万元),显著低于行业5%的成熟公司水平 [32][35] - 招股书披露2024年零售额约15亿元与营收8.34亿元存在较大差距,或与经销价差有关 [18] 渠道与市场挑战 - 线下渠道存在明显短板:重庆多家商超及母婴店未见产品,有店员表示未听闻品牌,线上旗舰店单品销量仅竞品3%(2000单vs雀巢7万单) [3][13][15][17] - 行业存在销售路径不畅问题:特医食品未被纳入医院收费系统,且按规定不得网络交易,依赖医师推荐但未进入医院销售体系 [30][31] - 特医食品注册加速(2023年批准102个超过去6年总和),行业竞争加剧趋势明显 [28][29] 产品与技术 - 特医食品针对早产儿、代谢障碍等特殊需求,单价较高(如400克装售价超300元),被罕见病患者称为"药奶" [24][26] - 公司最新获批代谢障碍产品"特爱丙佳"和"特爱本佳",但专家指出其水解蛋白产品技术门槛不高,工艺研发仍需突破 [28][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