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医食品
icon
搜索文档
净利骤降转向特医食品 宜品营养闯关港交所
北京商报· 2025-09-03 00:30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宜品营养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主板上市 海通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公司在中国羊奶粉市场排名第二位 2024年市场份额达14%[1]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 为全产业链乳制品企业[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06亿元 同比下滑10.36%[1][3]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700万元 同比下降42.57%[1][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4.02亿元、16.14亿元、17.62亿元[3]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1.68亿元、1.72亿元[3] 主营业务分析 - 婴幼儿配方羊奶粉2025年上半年收入4.48亿元 同比下降18.58%[4] - 婴幼儿配方羊奶粉营收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61.2%降至55.6%[4] - 2022-2024年婴幼儿配方羊奶粉营收分别为7.72亿元、9.26亿元、10.33亿元 占比均超55%[4] - 婴幼儿配方羊奶粉毛利率保持在59.6%的高位[4] - 婴幼儿配方牛奶粉2025年上半年收入5500万元 同比下降22.49%[4] - 婴幼儿配方牛奶粉毛利率从2022年的47.1%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4%[4] - 成人及儿童奶粉 OEM及乳制品相关材料收入均有所下降[4] 特医食品业务发展 - 特医食品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收入1.3亿元 同比增长29.23%[6] - 特医食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7%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6.1%[6] - 特医食品毛利率稳定在70%以上[6] - 2022-2024年特医食品收入从2400万元增至2.19亿元[6] - 拥有4款已获批婴幼儿特医食品 覆盖多个细分市场[7] - 15款特医食品处于预备注册阶段 在研产品超过40款[7] 行业前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30亿元增至2029年530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8.2%[6] - 婴儿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32亿元增至2029年276亿元 复合增长率15.9%[6] - 婴幼儿特医食品市场高度集中 前五大公司占据90.8%零售额[7] - 宜品营养在婴幼儿特医食品市场份额仅为4.5%[7] - 乳制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7]
华森制药:蓝马资本、金时资本等多家机构于8月5日调研我司
证券之星· 2025-08-05 19:06
海外市场拓展 - 2023年5月公司第五期生产基地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 cGMP现场检查,标志GMP管理体系达国际高水平[2] - 重点中成药甘桔冰梅片、六味安神胶囊、都梁软胶囊和痛泻宁颗粒分别于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获得新加坡注册批文,具备新加坡市场销售资质[2] - 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均有产品出口海外,为境外产品结构与管线开辟新道路[2] 创新药研发进展 - 2025年5月通过增持控股成都奥睿药业整合研发管线,目前拥有7个自主立项1.1类创新药在研项目[3] - 创新药适应症覆盖肿瘤及自免性疾病领域,包括嗜血细胞综合征、青光眼、多种实体瘤等[3] - 进度最靠前的注射用盐酸ORIC-1940正在进行临床Ia/Ib期研究,预计明年产生Ib期数据[3][9] - 计划2025年底和2026年第一季度分别提交两个项目的IND申请[3] - 已建成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平台和PROTAC平台,申请专利35项(PCT专利17项),已公开29项,授权9项[4] 重点中成药表现 - 五大重点中成药(甘桔冰梅片、痛泻宁颗粒等)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4.49%,年初至报告期末增长31.44%[5] - 甘桔冰梅片报告期内收入同比增长38.84%,年初至报告期末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36%[5] - 2024年八味芪龙颗粒和六味安神胶囊获批国家首家中药二级保护品种,延长7年保护期[5] - 核心品种获得32项权威教材、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6] - 持续推进产品进入国家级学会指南/共识,开展高质量学术推广活动[5] 销售渠道结构 - 目前销售终端以公立医院为主,院内市场占比约七成[8] - 同步发展基层医院、私立医院、零售连锁药店及电商平台五大渠道[8] - 积极布局零售药店、三终端及电商平台以提升院外市场占比[8] 特医食品业务 - 拥有特医食品自研项目4项,TY005项目已获得国家首批注册证书及生产许可证[9] - 实现重庆市特医食品领域零的突破,目前正推进新产品上市导入工作[9] - 已建成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线上旗舰店,探索数字化营销[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一季度主营收入2.39亿元,同比上升4.62%[10] - 归母净利润4035.52万元,同比上升0.01%;扣非净利润3766.74万元,同比上升1.08%[10] - 毛利率59.22%,负债率12.95%,财务费用-453.63万元[10] 公司治理 - 董事会及管理层将结合发展状况考虑实施股权激励计划[10]
华森制药(002907) - 2025年8月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05 16:58
国际化布局与海外市场拓展 - 2023年5月公司第五期生产基地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 cGMP现场检查,标志GMP管理体系达国际水平 [2] - 2024-2025年甘桔冰梅片等4款中成药获新加坡注册批文(2024年9月-2025年5月) [3] 创新药研发进展 - 通过控股奥睿药业整合7个1.1类创新药管线,覆盖肿瘤及自免疾病领域 [4] - 注射用盐酸ORIC-1940进入临床Ia/Ib期,有望成国内首个HLH原研药 [4] - 2025年底至2026Q1计划提交2个项目的IND申请 [4] - 已建成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平台和PROTAC平台,拥有35项专利(9项授权) [5] 中成药业务表现 - 五大重点中成药2025Q1收入同比增长24.49%,全年累计增长31.44% [6] - 甘桔冰梅片单季度增长38.84%,全年增长54.36% [6] - 八味芪龙颗粒和六味安神胶囊获批国家中药二级保护品种(延长7年保护期) [6] - 核心中成药获32项权威指南/共识推荐 [7] 销售渠道分布 - 院内市场占比约70%,同步拓展基层医院/零售药店/电商等五大渠道 [8][9] 特医食品进展 - 拥有4项自研特医食品项目,TY005获重庆市首个特医食品注册证书 [10] - 已布局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矩阵推进新品上市 [10] 临床管线规划 - ORIC-1940预计2026年产生Ib期数据,临床前显示良好安全性 [11] 公司治理 - 董事会将结合发展状况考虑股权激励计划 [12]
华森制药游洪涛:聚焦生命健康 研制国产好药
上海证券报· 2025-07-18 02:13
公司创始人创业历程 - 35岁的游洪涛在20世纪90年代辞去教授和副院长职务创办华森制药,目标是生产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 [2] - 创业初期面临资金困难,1999年底为讨要20多万元欠款在零下十几度的辽宁大雪中落泪 [4] - 创业动力源于两个事件:小女孩因用不起进口青霉素导致截肢和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的时代机遇 [3] 公司创新药发展战略 - 公司建立"7+1"创新药储备,包括7款原研创新药和1款改良型创新药,适应症覆盖肿瘤免疫及多种癌症 [9] - 2020年成立创新药事业部并分拆为华森英诺生物科技,将创新药置于战略优先级 [7] - 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设立奥睿药业,现控股66%,其注射用盐酸ORIC-1940小分子抑制剂处于临床Ia/Ib阶段 [7][8] - 建立美国公司和PROTAC技术平台,推动国际化发展 [8][9] 公司业务多元化布局 - 实施"三三三"管线格局,目标升级为"六六六",即每年立项、申报、上市各6个新品种 [10] - 布局特医食品领域,建成川渝地区首条特医食品生产线,推出特易美蛋白组件 [10] - 拓展银发经济,开发针对老年人睡眠、营养补充和骨骼健康的产品系列 [11] - 中成药通过新加坡辐射东南亚市场,4个重点产品已获新加坡注册批文 [12] - 化药面向欧美市场,片剂生产线通过美国FDA认证,检测中心获CNAS认可 [12] 公司研发成果与国际化 - HSN003和HSN002项目成果在2024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展出 [8] - 华森英诺成为重庆市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牵头单位 [8] - 制药厂符合美国FDA认证,具备承接海外药企加工委托的资质 [12] - 检测中心检验结果可在100多个国家地区互认 [12]
华森制药分析师会议-20250626
洞见研报· 2025-06-26 22: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华森制药经营业绩、产品布局、市场开发、生产管理及创新药研发等方面展开交流,指出公司重点中成药具市场潜力且学术认可度高,销售以公立医院为主,创新药研发有进展,在集采背景下将多元化发展寻找新业绩增长点 [22][23][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华森制药,所属行业为中药,接待时间是2025 - 06 - 26,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证券事务代表周智如、证券事务专员徐君和龙洁 [17]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为上海谦璞,类型是投资公司,机构相关人员有总经理、基金经理陈实和研究员吴舜禹 [20] 主要内容资料 - **重点中成药情况**:华森五大重点中成药处于成长期,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4.49%,年初至报告期末同比增长31.44%,甘桔冰梅片报告期内同比增长38.84%,年初至报告期末同比增长54.36%;公司重视学术体系构建,五大重点中成药获32项权威推荐;公司关注技术市场推广和准入工作,推进中成药板块高质量发展 [22][23] - **产品销售占比**:公司销售终端以公立医院为主,院内市场约占七成,将带动多渠道协同发展,提升院外市场占比 [23][24] - **创新药研发情况**:2025年5月华森英诺增持控股奥睿药业,拥有7个1.1类创新药在研项目,潜在适应症覆盖肿瘤及自免性疾病领域;进度最靠前的注射用盐酸ORIC - 1940正进行临床Ia/Ib期研究,可能是我国首个用于继发性噬血细胞性组织淋巴细胞增多症的原研1类创新药;公司计划在今年底和明年一季度分别提交另外两个项目的IND申请 [24][25] - **特医食品情况**:公司有特医食品自研项目4项,TY005项目获相关证书,填补重庆市场空白;公司正进行新产品上市导入期工作,将推进生产及销售,释放产能;已建成多个线上平台,探索品牌数字化营销 [25] - **研发费用下降原因**: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44.58%,主要因资本化项目金额减少;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74.10%,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下降21.68%,是因开发阶段项目支出减少 [26] - **产品出口情况**:2023年5月华森制药第五期生产基地通过美国FDA的cGMP现场检查;重点中成药产品分别于2024年9月、2025年2月、2025年4月和2025年5月获新加坡注册批文 [27] - **集采应对策略**:集采降价对存量市场影响大,对新增品种影响有限;公司在研发端建成“三三三”管线格局,营销团队导入新产品;市场拓展上多渠道发展;产品布局上积极布局消费属性更强的品种 [27][28] - **ORIC - 1940相关情况**:预计明年有一定量Ib期数据产生,具体日期取决于患者入组速度;ORIC - 1940临床前安全性好,有望弥补现行疗法不足或协同治疗 [28] - **ORIC - 1940优势**:ORIC - 1940作为RIPK1抑制剂,除抑制TNFR1通路等外,还能抑制坏死性凋亡及泛凋亡,降低DAMPs水平,为HLH治疗提供新方案 [29]
这家“中国第一”冲刺上市,做特殊婴儿生意,毛利率达71%
IPO日报· 2025-06-16 08:01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的企业,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圣元集团成立的特医食品事业部[3][4] - 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另有16款新产品在研发中,持有中国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居行业之首[7] - 拥有五条主要产品线:过敏防治、早产儿、无乳糖、全营养及代谢障碍产品[6] 市场地位 - 2024年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排名第一,所有品牌排名第四,市场份额6.3%[7] - 婴儿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排名第一,所有品牌排名第三,市场份额9.5%[7] - 线下覆盖338家分销商、700多家医疗机构及超过1.7万个零售点[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6.54亿、8.3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30.3%[9] - 同期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21亿、1.75亿、1.9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28.5%[9] - 毛利率稳定维持在71%左右的高水平[10] 产品结构 - 过敏防治产品贡献主要收入,2024年占比达90.3%,销售收入7.53亿元[11] - 2024年中国过敏类婴儿特医食品市场规模达105亿元,占婴儿特医食品市场77.4%[11] - 今年1月获批两款代谢障碍新产品,均为中国首个针对特定病症的特医食品[6] 股东结构 - 张亮家族通过多层控股架构合计控制52.26%股份[13] - 获得弘晖基金、创新工场、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投资,IPO前估值达26亿元[14] - 报告期内累计分红3.569亿元,2024年分红达2.01亿元[15]
这家“中国第一”冲刺上市,做特殊婴儿生意,毛利率达71%
IPO日报· 2025-06-15 19:25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中国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的企业,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圣元集团成立的特医食品事业部[3][4] - 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覆盖过敏防治、早产儿、无乳糖、全营养及代谢障碍五大产品线,另有16款在研产品[7][8] - 截至2024年底拥有338家线下分销商,覆盖700多家医院及1.7万个零售点,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数量居行业首位[8] 市场地位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6.3%),婴儿特医食品本土品牌第一(市场份额9.5%)[8] - 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中,外资品牌雀巢(57%)和达能(18.4%)合计占据75%份额,公司为本土品牌龙头[8] - 过敏类婴儿特医食品2024年市场规模达105亿元,占婴儿特医食品市场的77.4%[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6.54亿、8.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0.3%[10] - 同期经调整净利润1.21亿、1.75亿、1.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8.5%,毛利率稳定在71%左右[10][11] - 过敏防治产品收入占比从85.5%提升至90.3%,2024年销售收入达7.53亿元[13] 股东结构 - 张亮家族通过Beams Power、圣元国际等实体合计控股52.26%,弘晖基金、高瓴创投等机构参与投资[15] - 公司IPO前投后估值达26亿元,报告期内累计分红3.569亿元[15][16] 行业背景 - 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6] - 2024年中国约30%婴儿存在过敏症状,其中6%患食物蛋白过敏,驱动过敏防治产品需求[13] - 公司近期获批中国首个针对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及苯丙酮尿症的特医食品[6]
转战港股,“张亮家族”控制的圣桐特医暗藏隐忧
北京商报· 2025-06-11 23:28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前身为圣元特医事业部,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最早的特医食品专业部门之一[3] - 公司控股股东为圣元香港(持股48.68%),实控人为"张亮家族"(合计持股52.26%)[3] - 已获得弘晖基金、创新工场、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投资[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91亿元、6.54亿元、8.34亿元(CAGR 30.3%)[3][7] - 同期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1.75亿元、1.99亿元(CAGR 28.5%)[3][7] 产品与研发 - 已推出5条特医食品产品线,覆盖过敏防治、早产儿等细分领域[5] - 16款主要新产品正在研发中[5] - 2022-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651.1万元、1081.2万元、1333万元,占营收比例仅1.3%-1.7%[11] 市场与渠道 - 以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一,整体排名第四(市场份额6.3%)[10] - 截至2024年底覆盖全国280个城市(覆盖率95%),拥有338家线下分销商[5][10] - 产品进入700多家医院及17000+零售点[5] - 2024年婴儿特医食品零售渠道规模达50亿元(预计2029年达93亿元,CAGR 13.2%)[8][9] 行业背景 -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7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2亿元(CAGR 26.1%)[12] - 截至2025年4月全国获批特医食品258款,其中国产222款[12] - 目前雀巢(市占率57%)和达能(18.4%)主导市场[10] 上市与募资 - 拟港股主板上市,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1] - 募资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品牌建设、产能扩张等[11]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首家国产特医食品上市公司[1]
国产特医食品首单IPO在望?圣桐特医的红利与焦虑
华尔街见闻· 2025-06-07 14:47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由奶粉企业圣元的特医食品事业部分拆而来,是国内最早布局婴幼儿特医食品的企业之一[1] - 公司持有婴儿特医食品注册证书六张,是持证最多的国内品牌[4] - 2024年营收达8.34亿元,过去三年年复合增长率30.3%,净利润接近2亿元,经调整净利率23.9%[5] - 过敏防治系列产品每千克销售均价332元,毛利率72%,显著高于非特医类奶粉[5] - 2024年市占率6.3%,在中国市场排名第四,是前五名中唯一的国产品牌[2] 行业背景 - 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3] - 特医食品注册申报周期通常1-3年,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进入壁垒[3] - 2024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232亿元,其中婴儿特医食品135亿元占比近六成[26] - 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雀巢市占率57%,达能18.4%,合计接近八成[13] - 约30%婴儿存在过敏症状,6%患有食物蛋白过敏,15%有乳糖不耐受[25] 商业模式 - 采用准药品管理原则,依赖医务渠道推广,已覆盖700+医院及医疗机构[5] - 外包生产占比近半,由韩国子公司代工并通过跨境电商销售,实现轻资产运营[7] - 剔除金融负债影响后ROE高达75%,资产负债率仅1.6%[8][11]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54天增至155天,存货水平同比增长40%至1.2亿元[22] 研发与产能 - 2025年初获批针对婴儿罕见病的两款特医食品,实现国产品牌零突破[2] - 青岛自有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达99.8%,第二车间2024年2月投产[18][19] - 内蒙古新厂计划2026年投产,专注水解蛋白粉等原材料生产[20] - 16款在研产品中5款针对肿瘤/肾病/肝病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预计2028年后上市[30] 竞争格局 - 国内乳企多聚焦低技术门槛领域如乳糖不耐受、过敏防治[16] - 伊利婴儿特医食品市占率3.3%,与圣桐特医差距6.2个百分点[18] - 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标准严格,需3-5年周期及临床试验报告[29][30] - 国内仅1款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完成注册,中外品牌起点相近[31] 战略方向 - 计划五年内商业化12款非婴儿特医食品,转向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领域[28] - 通过代理商网络布局可能比外资品牌更具渠道渗透优势[32] - 争取医保资质(如甘肃医保采购目录)将成为差异化竞争发力点[32] - 上市融资将助力研发和市场开拓,探索新领域[33]
浙江东日: 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证券之星· 2025-06-04 17:18
公司业务布局呈现"1+2+N"结构 其中"1"指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业务 是核心基础业务[1] "2"代表生鲜食材配送业务和豆制品生产加工业务 作为农批市场下游产业链延伸[1] "N"包括数字化产业输出 AI垂直应用 特医食品 精准营养膳食 医疗科技 供应链业务及现代种养殖等多个创新业务板块[3] 农批市场业务 - 温州娄桥农副产品物流产业园2024年实现农产品交易138万吨 交易额约120亿元 交易量占温州市区总供应量70%以上[2] - 外拓项目已落地浙江龙游 浙江常山 山西临汾 黑龙江哈尔滨等地 期待复制温州成功模式[2] - 山西和黑龙江两地农批市场尚处培育阶段 利润贡献占比较小 前期部分利润来自配套商铺销售结转[3] 生鲜食材配送业务 - 行业具有市场分散 经营者规模小 信息化水平低等特点[2] - 公司在温州地区市场占有率最高达5% 依托信息化技术优势持续提升市占率[2] 豆制品加工业务 - 业务主要集中在温州市主城区 市场占有率达80% 消费者认可度高[2] - 雪顶豆制品新厂房投入使用后产能提升 业务将向温州市区周边县市扩张[2] 股权与资产 - 2023年开展股权激励 第一期解锁时间预计在2025年9月[3] - 财务报表中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为公司持有温州银行的股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