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云制作平台

搜索文档
从《时间之子》开始,中国动画电影走上“云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18:10
国产动画电影制作模式转型 - 《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传统分包协作模式,涉及上百家制作公司、上千位艺术家,导致流程断层、管理复杂、周期不稳定 [1] - 国际动画巨头如皮克斯、迪士尼拥有千人规模团队和本地化软硬件系统,而国内制作环节分工细、流程复杂 [1] - 基于云平台的集中式协作正成为提升效率的现实选择,推动行业从工业化走向智能化 [1] 全云制作技术应用案例 - 《时间之子》是国内首部全流程云制作动画电影,依托猫眼云制作平台实现云桌面、云存储、云渲染等全链条云端化 [2] - 该片包含2336个制作镜头、97234个制作任务,70%制作任务和100%渲染计算在云端完成,通过并行处理压缩周期 [2] - 云端协作使后期制作时间从传统5-6个月延长至1年以上,帮助团队提前锁定档期 [2] 云制作实施挑战与突破 - 全流程云制作面临数据安全、软硬件兼容性、网络时延、人员接受度等挑战 [3] - 团队通过现场示范、优化网络环境等方式推动艺术家适应新系统,强调综合效率提升 [3] - 云制作模式推动影视生产从"重资产硬件依赖"转向"轻资产服务订阅",尤其利好中小团队 [4] 本土云厂商技术布局 - 腾讯云通过《时间之子》项目实现从渲染到制片、协同、存储的全链条云服务突破 [4] - 阿里云与华策影视合作推出影视剧本智能创作辅助系统,应用于剧本生成、评估及智能剪辑 [5] - 华为云与中影集团联合开发影视译制大模型,实现AI多语种配音和口型匹配 [5]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猫眼云制作平台能力可复制到更多项目,未来可能形成标准化服务平台 [6] - 中国云厂商凭借服务深度、系统定制能力与落地速度,逐步形成本土化优势 [4] - 技术红利将吸引全球艺术家参与国产动画制作,类似特斯拉的普及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