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玉玦
icon
搜索文档
江南文明的曙光:访马家浜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10-09 13:07
马家浜文化的定义与命名 - 马家浜文化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属于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序列的起首,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1][8][9] - 该文化于1975年由吴汝祚先生首次提出命名,1977年经夏鼐先生等考古学家系统阐释后正式确立其学术地位 [8] - 文化分布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相关遗址近百处,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达钱塘江与杭州湾,北至皖中平原、宁镇地区 [9] 马家浜遗址的发现与特征 - 马家浜遗址于1959年在浙江嘉兴被发现,首次发掘历时两个月,发现了墓葬、房屋遗迹及大量骨器、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 [2][3] - 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北部为居住区和墓葬区,南部为稻作农耕区 [4] - 遗址呈现出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形态,如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俯身直肢葬式等 [6] 社会经济与生产技术 - 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并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 [10] - 渔猎经济占重要地位,工具包括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 [10] - 手工业生产中,葛麻纺织水平较高,出土了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制陶工艺则相对原始,以手制夹砂陶为主,器形包括独特的腰沿陶釜和炉箅 [10][11] 近年考古新发现 - 2023年9月,无锡马鞍遗址成功获取6000年前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填补了长江下游古DNA研究缺环 [1] - 2024年9月,无锡斗山遗址揭示出一座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该时期的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1] 文化源流与社会结构 - 马家浜文化可能起源于浙江天目山、四明山的山地丘陵地带,约7000多年前居民迁徙至杭嘉湖平原生活发展 [13] - 文化有明显由南向北的扩张传播过程,后期越过长江到达三角洲北端,并与青莲岗文化等发生交流 [14] - 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但男性地位已开始提高,社会分层细化,初现文明曙光,并最终演变为崧泽文化 [12][14] - 该文化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直接祖源,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15]
“玉礼乾坤——凌家滩87M4精品文物展”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出
央视网· 2025-05-19 11:41
凌家滩遗址概况 -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5800年-5300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 [2] - 1985年发现,出土大批重要玉石器,是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 [2]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2] - 1987年发掘的M4墓葬是遗址中最为瞩目的一座 [2] 展览背景与意义 - 2024年12月14日-2025年3月16日故宫博物院举办"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首次完整合璧展出历年出土文物 [4] - 2025年推出"玉礼乾坤——凌家滩87M4精品文物展",精选104件文物,助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4][5] - 展览集结国内四家机构近400件(套)凌家滩出土玉石器,含1130余张高清大图及200余张工艺微痕迹图 [5] - 故宫收藏的凌家滩玉器大多为首次公开 [5] 87M4墓葬考古价值 - 1987年第一次发掘时发现,是凌家滩考古史上的里程碑 [7] - 出土大量精美罕见随葬品,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玉璜、玉管等 [9] - 1993年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些玉石器,通过保护研究使其获得国际关注 [9] 墓主人身份解析 - 考古表明87M4墓主人集政权、神权与技术权威于一身,拥有贵族、工师、巫师三重身份 [13] - 作为工师:甄选玉料、教授技艺,随葬品证明凌家滩玉器加工水平先进 [15] - 作为巫师:担负观象授时、沟通神鬼职责,参与天文历法与宗教活动 [20] - 玉版、玉龟、玉签等礼器表明其在贵族阶层中专职"巫师"身份 [22] 展览文物亮点 - 玉立姿人、石钺、玉石料、玉玦、玉版、玉龟、玉签等均为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文物 [11][13][17][19][24][26][27] - 玉龟与玉版组合反映史前天文学与原始信仰体系 [22][24][26] 展览信息 - 时间:2025年5月16日-8月16日 [29] - 地点:凌家滩遗址博物馆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