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骨笛
icon
搜索文档
江南文明的曙光:访马家浜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10-09 13:07
马家浜文化的定义与命名 - 马家浜文化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属于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序列的起首,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1][8][9] - 该文化于1975年由吴汝祚先生首次提出命名,1977年经夏鼐先生等考古学家系统阐释后正式确立其学术地位 [8] - 文化分布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相关遗址近百处,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达钱塘江与杭州湾,北至皖中平原、宁镇地区 [9] 马家浜遗址的发现与特征 - 马家浜遗址于1959年在浙江嘉兴被发现,首次发掘历时两个月,发现了墓葬、房屋遗迹及大量骨器、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 [2][3] - 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北部为居住区和墓葬区,南部为稻作农耕区 [4] - 遗址呈现出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形态,如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俯身直肢葬式等 [6] 社会经济与生产技术 - 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并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 [10] - 渔猎经济占重要地位,工具包括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 [10] - 手工业生产中,葛麻纺织水平较高,出土了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制陶工艺则相对原始,以手制夹砂陶为主,器形包括独特的腰沿陶釜和炉箅 [10][11] 近年考古新发现 - 2023年9月,无锡马鞍遗址成功获取6000年前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填补了长江下游古DNA研究缺环 [1] - 2024年9月,无锡斗山遗址揭示出一座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该时期的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1] 文化源流与社会结构 - 马家浜文化可能起源于浙江天目山、四明山的山地丘陵地带,约7000多年前居民迁徙至杭嘉湖平原生活发展 [13] - 文化有明显由南向北的扩张传播过程,后期越过长江到达三角洲北端,并与青莲岗文化等发生交流 [14] - 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但男性地位已开始提高,社会分层细化,初现文明曙光,并最终演变为崧泽文化 [12][14] - 该文化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直接祖源,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15]
中国古代乐器展亮相沙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9 09:11
展览核心信息 - 展览名称为“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沙特国家博物馆开幕 [1] -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展出骨笛、编钟、古琴、十二律管等100余件(套)中国古代乐器珍品 [1] - 展览将向公众免费开放至12月1日 [1] 展览内容与意义 - 展览系统呈现中华音乐文明的演进脉络与审美理想 [1] - 本次展览是“中沙文化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集中展示中国古代乐器的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 - 开幕式上,中方艺术家演奏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 [1] 文化合作与交流 - 沙特文化部博物馆委员会顾问莫娜·哈金达尔表示,沙中两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互展互鉴,此类交流有助于彼此理解并增进友谊 [1] - 哈金达尔高度评价中方在沙特考古项目中的贡献,并期待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保存与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 [1] - 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期待通过展览让更多沙特民众了解中国,谱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 [1]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在沙特国家博物馆开幕
新华社· 2025-09-29 15:52
展览活动概述 - 中国古代乐器展于9月28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沙特国家博物馆开幕 [1] -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展出骨笛、编钟、古琴等100余件(套)中国古代乐器珍品 [1] - 展览时间为9月28日至12月1日,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1] 展览内容与意义 - 展览系统呈现中华音乐文明的演进脉络与审美理想 [1] - 展览集中展示中国古代乐器的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 - 开幕式上,中方艺术家演奏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 [1] 文化交流与合作 - 本次展览是“中沙文化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之一 [1] - 沙特文化部官员表示,沙中两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互展互鉴,此类交流是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 [1] - 沙特方面高度评价中方在沙特考古项目中的贡献,并期待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保存与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