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旅修
搜索文档
为什么「死肌肉」成了健身鄙视链的新话术?
36氪· 2025-11-03 09:2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大众对健身健美训练所练出肌肉的刻板印象,即“死肌肉”概念,并指出这种评价是对健身人群的误解和污名化 [1][3][5] - 文章认为“死肌肉”的偏见源于对健身训练目的与专项运动训练目标的混淆,以及大众媒体形象的强化 [9][14][17] - 文章强调健身形式多元化,不同运动方式各有价值,不应存在鄙视链,并鼓励健身者不要被“死肌肉”的评价所PUA [21][23][24] “死肌肉”概念的流行与影响 - “死肌肉”被大众普遍认为是健身器械练出的肌肉,特点是中看不中用、灵活度低、应变能力差 [3][6][7] - 业余奥赛男子健体冠军孙良轩在综艺节目《快乐向前冲》中早期出局,引发网络对“死肌肉”的广泛讨论和健身网红体能挑战浪潮 [3] - 大众刻板印象将大块肌肉与笨拙、不灵活甚至智力低下关联,并通过影视作品(如好莱坞反派、武打电影角色)进一步强化此观念 [9][13] 对“死肌肉”偏见的分析与反驳 - “死肌肉”偏见可能源于部分肌肥大训练者忽视放松、伸展及跑跳练习,导致协调性和柔韧性欠缺,但文章指出这并非普遍现象 [14] - 健身训练与专项运动(如拳击、搏击、马拉松)的目标存在本质区别:健身侧重于肌肉生长和力量提升,而运动员训练涵盖心肺、速度、灵活性等多方面 [17][18] - 普通健身爱好者的主要诉求是改善身材和获得力量的正向提升,而非成为全能运动员,用运动员标准衡量普通健身者并不公平 [20] 健身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健身形式正从传统的肌肉分化训练走向多元化,CrossFit、HYROX、全力游戏等体能比赛推动功能性训练获得更多商业关注 [21] - 付费团课结合小工具和心肺训练,成为日常锻炼主要形式之一;瑜伽、普拉提等静态运动持续受欢迎,多种运动结合可提升整体健康体适能 [21][23] - 文章强调健身房内的运动形式不应有鄙视链,呼吁大众运动回归大众,避免对传统健身成果的曲解和误读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