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普拉提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死肌肉」成了健身鄙视链的新话术?
36氪· 2025-11-03 09:2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大众对健身健美训练所练出肌肉的刻板印象,即“死肌肉”概念,并指出这种评价是对健身人群的误解和污名化 [1][3][5] - 文章认为“死肌肉”的偏见源于对健身训练目的与专项运动训练目标的混淆,以及大众媒体形象的强化 [9][14][17] - 文章强调健身形式多元化,不同运动方式各有价值,不应存在鄙视链,并鼓励健身者不要被“死肌肉”的评价所PUA [21][23][24] “死肌肉”概念的流行与影响 - “死肌肉”被大众普遍认为是健身器械练出的肌肉,特点是中看不中用、灵活度低、应变能力差 [3][6][7] - 业余奥赛男子健体冠军孙良轩在综艺节目《快乐向前冲》中早期出局,引发网络对“死肌肉”的广泛讨论和健身网红体能挑战浪潮 [3] - 大众刻板印象将大块肌肉与笨拙、不灵活甚至智力低下关联,并通过影视作品(如好莱坞反派、武打电影角色)进一步强化此观念 [9][13] 对“死肌肉”偏见的分析与反驳 - “死肌肉”偏见可能源于部分肌肥大训练者忽视放松、伸展及跑跳练习,导致协调性和柔韧性欠缺,但文章指出这并非普遍现象 [14] - 健身训练与专项运动(如拳击、搏击、马拉松)的目标存在本质区别:健身侧重于肌肉生长和力量提升,而运动员训练涵盖心肺、速度、灵活性等多方面 [17][18] - 普通健身爱好者的主要诉求是改善身材和获得力量的正向提升,而非成为全能运动员,用运动员标准衡量普通健身者并不公平 [20] 健身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健身形式正从传统的肌肉分化训练走向多元化,CrossFit、HYROX、全力游戏等体能比赛推动功能性训练获得更多商业关注 [21] - 付费团课结合小工具和心肺训练,成为日常锻炼主要形式之一;瑜伽、普拉提等静态运动持续受欢迎,多种运动结合可提升整体健康体适能 [21][23] - 文章强调健身房内的运动形式不应有鄙视链,呼吁大众运动回归大众,避免对传统健身成果的曲解和误读 [23][24]
多少人沉迷健身,是为了救活屁股?
36氪· 2025-07-25 15:43
普拉提行业现状 - 普拉提成为新兴中产代表性运动 与骑马 高尔夫 网球并列[1] - 社交平台推动普拉提火爆 明星效应显著 与事业心 自律等标签深度绑定[3][5] - 短视频平台探店内容成为流量密码 用户互动数据表现亮眼[5] 市场需求与用户画像 - 2023年国内普拉提普及率达3.5% 预计2029年翻倍至7.2%[42][45] - 2025年消费者偏好调研显示 瑜伽/普拉提以38.93%占比居健身活动第二位[43] - 目标用户主要为中产/白领群体 单节课费相当于其日薪水平[37][39] 商业模式与成本结构 - 一线城市私教课均价超500元/节 高端场馆达600元/节以上[37][39] - 场馆选址集中于高档社区/写字楼 北京国贸商圈90天新增3家门店[40] - 进口器械单价3-5万元 显著高于普通健身房设备成本[40] 行业增长潜力 - 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达538亿元[45] - 教培市场同步发展 2-3万元培训费用吸引学员转型从业者[45] - 呈现下沉趋势 三四线城市课程价格维持在300-400元/节区间[39] 用户行为特征 - 用户呈现"痛并快乐着"的消费心理 虽体验痛苦但坚持复购[9][28] - 社交属性显著 训练打卡内容具有高传播价值[52] - 长期用户将普拉提视为健康投资 注重体态改善与情绪价值[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