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瑞阳
icon
搜索文档
这个西北小城何以走出28位院士(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杨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资源禀赋 -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核心使命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树立科技兴农标杆[2] - 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汇聚了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3] - 历史上曾有28位两院院士在此扎根,产出了如"碧蚂1号"、"小偃6号"、秦冠苹果等影响深远的农业科技成果[3] - 从最初4平方公里的镇域发展为135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4] 核心农业科技成果与推广成效 - 小麦育种成果显著:吉万全团队选育的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西农511"自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亩[5];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作为骨干亲本衍生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5] - 经济作物创新突破:赵政阳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苹果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6];其提出的乔化郁闭园"间伐改形"技术成功帮助白水县超八成人口吃上"苹果饭"[6] - 疫病防控技术领先:康振生团队依托东南窑锈病试验站,研发"铲、遮、喷"三字法防控小麦条锈病,揭示了病害变异机制[8][9];王晓杰在《细胞》发文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开辟抗病育种新途径[10] - 肉牛育种重大突破:昝林森团队研发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将选种时间从3至5年缩短到3个月以内,实现了肉牛分子育种的突破[13] 产学研融合与创新机制 - 区校融合是核心驱动力:团队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企业科研人员担任学校研究生校外导师,形成良性互动[13] - 联合组建创新平台: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育种共享平台,油菜杂交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使育种期限缩短约2/3,并延伸至辣椒、甘蓝等作物[13] - 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以"企业+团队+基地"形式组建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布局建设50个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基地[14] - 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中国杨凌农创汇",旨在打通从研发、中试验证到孵化加速、产业应用的全链条[14] 未来发展方向与基础设施建设 - 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两个科研综合体将于2024年底启用,旨在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15] - 布局前沿学科:成立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以融合产业需求[15] - 承担国家重任:杨凌将持续担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旱区农业发展的重任,并向改革要动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