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偃6号
搜索文档
这个西北小城何以走出28位院士(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杨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资源禀赋 -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核心使命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树立科技兴农标杆[2] - 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汇聚了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3] - 历史上曾有28位两院院士在此扎根,产出了如"碧蚂1号"、"小偃6号"、秦冠苹果等影响深远的农业科技成果[3] - 从最初4平方公里的镇域发展为135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4] 核心农业科技成果与推广成效 - 小麦育种成果显著:吉万全团队选育的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西农511"自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亩[5];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作为骨干亲本衍生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5] - 经济作物创新突破:赵政阳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苹果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6];其提出的乔化郁闭园"间伐改形"技术成功帮助白水县超八成人口吃上"苹果饭"[6] - 疫病防控技术领先:康振生团队依托东南窑锈病试验站,研发"铲、遮、喷"三字法防控小麦条锈病,揭示了病害变异机制[8][9];王晓杰在《细胞》发文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开辟抗病育种新途径[10] - 肉牛育种重大突破:昝林森团队研发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将选种时间从3至5年缩短到3个月以内,实现了肉牛分子育种的突破[13] 产学研融合与创新机制 - 区校融合是核心驱动力:团队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企业科研人员担任学校研究生校外导师,形成良性互动[13] - 联合组建创新平台: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育种共享平台,油菜杂交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使育种期限缩短约2/3,并延伸至辣椒、甘蓝等作物[13] - 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以"企业+团队+基地"形式组建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布局建设50个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基地[14] - 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中国杨凌农创汇",旨在打通从研发、中试验证到孵化加速、产业应用的全链条[14] 未来发展方向与基础设施建设 - 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两个科研综合体将于2024年底启用,旨在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15] - 布局前沿学科:成立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以融合产业需求[15] - 承担国家重任:杨凌将持续担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旱区农业发展的重任,并向改革要动力[14]
植物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专家解读植物奥秘与科学家精神
新京报· 2025-06-04 08:54
植物与人类文明演进 - 植物构成人类食物根基,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以及土豆、茄子、青椒等家常菜 [2] - 植物驯化通过人工选择实现,如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狗尾草驯化为谷子,野生大豆选育为高蛋白作物 [2] - 植物引进反映人类文明演进,如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引入葡萄、石榴,明代大航海后引入玉米、马铃薯 [2] - 红薯是自然界天然"转基因"植物,携带土壤农杆菌基因,澄清转基因技术认知误区 [2] 野生动植物资源战略价值 - 野大豆虽非濒危但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蕴含栽培种缺少的抗逆基因,流失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3] 科学家精神与实践 - 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历经14年杂交实验实现杂交稻全国推广,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 [4] - 李振声将麦田杂草偃麦草抗逆基因导入小麦,育成"小偃6号",破解小麦条锈病难题 [4] - 屠呦呦团队从古方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以身试药推动抗疟药物研发,助力中国获"无疟认证" [4] - 科学家共同特质包括科学洞察力、田野实践、奉献精神及长远事业胸怀 [4] 植物资源与科学探索 - 植物是生物生存第一生产者,提供氧气、食物、药物及材料资源,满足人类精神需求 [5]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自然资源有国界,需保护中国本土资源 [5] - 植物世界尚有诸多未知待探索,期待更多人投身研究 [5]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等组织 [5] - 旨在贯彻弘扬科学家精神意见,搭建科学与大众桥梁,激发公众科学探索热情 [5] - 通过展现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事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强国凝聚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