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511
搜索文档
这个西北小城何以走出28位院士(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杨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资源禀赋 -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核心使命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树立科技兴农标杆[2] - 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汇聚了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3] - 历史上曾有28位两院院士在此扎根,产出了如"碧蚂1号"、"小偃6号"、秦冠苹果等影响深远的农业科技成果[3] - 从最初4平方公里的镇域发展为135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4] 核心农业科技成果与推广成效 - 小麦育种成果显著:吉万全团队选育的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西农511"自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亩[5];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作为骨干亲本衍生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5] - 经济作物创新突破:赵政阳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苹果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6];其提出的乔化郁闭园"间伐改形"技术成功帮助白水县超八成人口吃上"苹果饭"[6] - 疫病防控技术领先:康振生团队依托东南窑锈病试验站,研发"铲、遮、喷"三字法防控小麦条锈病,揭示了病害变异机制[8][9];王晓杰在《细胞》发文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开辟抗病育种新途径[10] - 肉牛育种重大突破:昝林森团队研发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将选种时间从3至5年缩短到3个月以内,实现了肉牛分子育种的突破[13] 产学研融合与创新机制 - 区校融合是核心驱动力:团队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企业科研人员担任学校研究生校外导师,形成良性互动[13] - 联合组建创新平台: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育种共享平台,油菜杂交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使育种期限缩短约2/3,并延伸至辣椒、甘蓝等作物[13] - 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以"企业+团队+基地"形式组建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布局建设50个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基地[14] - 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中国杨凌农创汇",旨在打通从研发、中试验证到孵化加速、产业应用的全链条[14] 未来发展方向与基础设施建设 - 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两个科研综合体将于2024年底启用,旨在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15] - 布局前沿学科:成立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以融合产业需求[15] - 承担国家重任:杨凌将持续担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旱区农业发展的重任,并向改革要动力[14]
陕西构建现代种业新高地
陕西日报· 2025-07-24 07:51
良种推广成效 - 陕西农垦大华种业自主研发的"华垦麦23"小麦良种具有耐旱抗寒、抗赤霉病、产量高等特点,2022年审定以来累计推广超100万亩,2024年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35.1公斤 [2] - 公司2024年收购小麦种子1500万公斤,可满足100万亩麦田种植需求,除自主培育的"华垦麦7""华垦麦23"外,还引进推广10多种优质小麦品种 [2] - 陕西加快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推广密植抗逆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及"双低"油菜等新品种,并将主推品种推荐至县镇级单位 [3] 种业创新成果 - 陕西省农牧良种场选育的"巨良19"水地亩产695公斤、旱地亩产450公斤,"巨良8079"中强筋小麦水地亩产675公斤,两品种通过省审并在关中灌区大面积种植 [4][5] - 该场年均繁殖推广小麦原种/良种200万公斤,覆盖1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累计选育20多个小麦品种品系 [5] - 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育种攻关,重点培育耐密抗逆、节水宜机收新品种,并加强制种基地建设,打造小麦/玉米/油菜良种繁育基地群 [6] 龙头企业与品种输出 - 陕西杨凌伟隆农业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其国审品种"伟隆169"累计推广超3000万亩,2024年示范田亩产743.5公斤,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导品种 [7]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团队培育的"西农511"2024年推广面积781万亩(全国第五),国审后累计推广近4000万亩,技术转让费455万元创省内纪录 [7][8] - 陕西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国家级种业企业,搭建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产业链升级 [8]
【杨凌】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5-13 07:04
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 - 2025年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在陕西渭南市、河南南阳市和许昌市举行,展示西农162、西农962、伟隆169、西宛151、西农511、西农161等小麦品种的田间表现 [1] - 南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试验示范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1] - 西宛151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共同选育,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对提高小麦主产区产量和改良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1] 西宛151品种特性 - 西宛151是高产抗病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具有抗寒性、抗旱性好等特点 [2] - 该品种适宜在陕西、河南、安徽等高中水肥地块进行早中茬种植 [2] - 为解决小麦产区因病虫害多发导致的单产不高、品质不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 杨凌示范区种业发展 - 杨凌示范区以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推进区校融合和"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2] - 目前拥有省部级以上种业科研平台68个、育种科学家1000余名、种业企业100余家 [2] - 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的种业发展格局 [2]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南阳市政府合作共建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10年,选派育种专家与当地团队协作培育新品种 [2] - 学校将持续创新推广模式,加大科研投入,深化校地合作,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推广服务体系 [2] - 目标是让农民更快掌握新品种种植技术,推动优良品种在田间推广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