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郑州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聚力打造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郑州市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9.9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全省的44.9% [1] - 市委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速汇聚高端人才,加快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 - 郑州市已引进16家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建设郑州研究院,累计聚集科研人员1300余人,培养研究生2200余人,取得各类知识产权900余件 [3] 人才引进与培养 - 郑州市实施"郑聚英才计划",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需求,打造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2] - 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加速建设,吸引豫籍人才回流,如哈工大博士范阳阳、北大博士后葛高阳选择在郑州发展 [3] - 16家研究院累计服务企业1600余家次,技术合同成交额约5.3亿元,引进孵化企业约80家 [3] 科技成果转化 - 中原科技城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集聚69家成果转化孵化服务机构,备案科技型企业1339家,认定高科技企业661家 [7] - 中原科技城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61.19件,近两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223.38亿元 [7] - 高能级创新平台梳理科技成果140余项,其中27项已完成转化,21项正在进行转化 [8] 中原科技城发展 - 中原科技城在全国科技城百强榜中排名第15位,两年提升16个位次 [8] - 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联合概念验证中心揭牌,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8] - 中原科技城聚焦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数据要素等六大重点产业赛道,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9]
靶向攻坚十项重点工作 精准施策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河南日报· 2025-07-02 07:47
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全面落实"五统一、一开放"重点任务,包括制度规则统一、设施联通、要素市场打造、商品服务市场统一和监管统一 [2] - 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改革先行地,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推进智慧交通物流建设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2]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构建高效物流网络,推动产业协同升级,深化开放合作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加快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3]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27家省实验室和55家省产业研究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健全容错机制 [3] -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打破唯论文评价体系,设专项经费引才和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4] 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科学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建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5] -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5] - 大力发展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5] - 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5G+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和多门类农产品大数据信息平台 [5] 乡村全面振兴 -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和完善政策支持 [6] - 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6] -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制定城乡基础设施衔接规划,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6] - 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乡村全覆盖,设立保障性贷款和中长期优惠贷款 [6]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类施策破解落户难题,完善配套政策和推行"一网通办"政务改革 [7] - 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服务提质 [8] - 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强郑州都市圈,支持洛阳和南阳打造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四大城镇化联动发展区 [8] 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三级规划体系,出台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9] - 擦亮核心文旅品牌,深挖黄河文化和华夏古都底蕴,打造国际文旅品牌和沉浸式体验矩阵 [9] - 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景区交通路网和智慧停车场建设,实现4A级以上景区5G全覆盖 [9] - 推动跨界融合,打造"文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建设省级文旅大数据中心 [9] 民生实事 -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建立跨部门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10] - 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10] - 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制定医疗资源空间布局规划,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功能和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10] -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和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 [11] 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 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和推动沿淮生态廊道建设 [12] -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管理 [12] -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谋划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 [12] - 推进流域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和打造一体化的流域智慧化管理平台 [12]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科学划分网格并同步组建党支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和建设省级"一网统管"系统 [13] - 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健全五级链条,整合综治、应急等网格和推行"党群积分制" [13] - 提升基层治理"四化"水平,培育多元主体,完善村规民约审核和深化平台应用 [13]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健全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举债融资行为的监管和优化政府债务结构 [14] - 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构建全面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协同和推动优化内部治理 [15] - 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完善调控机制,加强全流程监管和加快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 [15]
青年早新闻|歼-15挂弹起飞高空缠斗驱离外机,影像公布
中国青年报· 2025-06-29 08:10
海康威视加拿大业务 - 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命令海康威视停止在加运营并关闭业务 [2] - 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认为此举损害中国企业权益并干扰中加经贸合作 [2] 军工与国防建设 -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将于7月3-7日访问香港 包含导弹驱逐舰延安舰/湛江舰及导弹护卫舰运城舰 [5] - 陆军兵种大学/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3所新军校成立 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 [6] 新能源汽车与科技 - 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新能源汽车革命包含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三大维度 [13] - 北京松延动力获超2500台机器人订单 星河动力预计今年火箭发射达两位数 [12] - 北京中关村学院累计招收600名博士生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2]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 国内首场机器人足球3V3 AI赛落幕 清华火神队以5:3夺冠 [14][16] - 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获亚军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并列季军 [16] 商业航天 - 北京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预计今年火箭发射次数达两位数 [12]
解码经济特区的创新基因
搜狐财经· 2025-06-12 19:58
深圳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支持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深化改革[2][20] - 深圳已从边陲农业县蝶变为国际创新型城市,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级创新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聚集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2][20] - 深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在打造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 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布局 - 深圳现有17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7.6万人,形成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等创新要素聚集地[3][23] - 过去10年以年均1所的速度新建10所高校,包括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实现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24] - 高校学科专业精准对接"20+8"产业集群(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编制强链补链清单超常规布局紧缺学科[25] 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 - 探索"高校+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学科共建机制,实现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精准对接[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与企业建立60多个联合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均由校企联合申报,横向纵向课题界限日益模糊[32] -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联盟实现课程互选、设备共享,形成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32] 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 - 南方科技大学成立碳中和能源研究院等平台,由战略科学家领衔,采用独立课题组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模式攻关原始创新[28][30] - 深圳高校开设"基础科学攀峰班""院士班"等特色班级,由院士担任班主任,将大师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30] -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95%居全国第一,企业家被称为"深圳特产",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32] 基础教育与创新生态延伸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开设"博士课堂""中科讲坛",院士亲自参与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33] - 全社会协同推进科学教育,企业工程师担任"编外教师",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培育创新萌芽[34] - 深圳正在打破教育、科技、产业界限,将整座城市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和策源地[35]
中央发布《意见》!专家解读: 深圳又一次被委以重任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19:46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核心 -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支持深圳在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上继续探索 [1] - 部署重点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 - 提出分批次推出改革措施,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障碍、强化四链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 [1] 人才与教育机制改革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4][5] - 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聚焦"20+8"产业集群打造高等教育机构 [5][6]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交叉项目替代传统专业划分,探索"高等教育飞地"模式 [6] 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赋能 - 推进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新兴产业支持机制 [4][7] - 允许香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按政策在深交所上市,形成"A+H"模式强化深港金融协同 [7][9] - 深圳需探索国际标准管理体系以提升全球影响力,弥补在标准制定和行业话语权上的不足 [7] 深港协同与区域发展 - 深化深港规则衔接,发挥香港绿色金融优势助力内地企业突破欧美壁垒 [7][9] - 扩大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建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10] - 优化粤港澳三地区域法律合作框架,推进法律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11] 土地与产业空间改革 - 改革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完善土地闲置费收取标准与闲置时长挂钩政策 [7] - 创新土地盘活利用方式,进一步释放产业空间 [7]
澳门将着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新华社· 2025-04-29 08:39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1] - 调整高校学科体系,优化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 [1] - 全面总结前两期人才引进计划成效,推出第三期人才引进计划 [1] 高校国际合作与人才引进 - 发挥高校平台作用,加强与葡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及东南亚地区高校联系 [1] - 吸引海外学生来澳留学和赴内地交流,助力国家教育对外开放 [1] - 利用横琴延伸办学条件,引才育才并进,建设澳门为人才聚集地 [1] 青年政策与就业支持 - 制定更贴近实际的青年政策,推出支持青年到大湾区就业新计划 [1] - 增加赴内地指定企业实习岗位数量,推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 [1] 产业发展与对外开放 - 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和文化、体育产业 [2] - 将澳门打造成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桥头堡和中西文明交流窗口 [2]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 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子弟就学,分阶段推进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 [2] - 首期开展澳门大学在合作区新校区工程,推动更多高校延伸办学 [2] - 加强澳琴两地科研、教育及人才工作协调配合 [2]
科技部部长赴浙江杭州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证券时报· 2025-03-22 13:48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战略要求,也是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任务 [2] - 浙江坚持以科技创新牵引人才教育培养,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优势,将教学、科研和创造结合到人才培养中 [2] - 推动"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探索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2] 新质生产力发展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2] - 浙江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2] -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要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 创新生态建设 - 杭州科技初创企业崛起和创新成果涌现得益于浙江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的战略 [3] - 坚持英雄不问出处,创新不问出身,宽容对待创新失败,形成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土壤 [3] - 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营造百花齐放的创新生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