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影AI译制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15 05:42
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在音乐、绘画、写作、影视等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应用,大幅提升创作效率并拓展表达方式 [1] - VR、AI无人机和XR技术拓展了文化应用场景,如敦煌莫高窟虚拟体验和微短剧拍摄 [2] - AI技术助力甲骨文辨识和摩崖石刻修复,开辟文化创新新途径 [2] 人工智能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 智能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突破语言障碍,推动中国文化大规模"出海" [2] - 电影AI译制系统实现多语言台词表演,音色和口型高度匹配 [2] - 网文、网游、网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AI创作和翻译发挥关键作用 [2] 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的关系 - 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创作主体仍为人类,专业人士使用效果优于新手 [3] - 人类创意体现在从0到1的创造性,而AI仅能实现从1到100的丰富性 [3] - AI缺乏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人性温度,创作内容缺乏情感深度 [3] 人工智能对文化生产力的推动 - 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I发展将推动文化生产力跃升 [4] - 文化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体现 [4] - 中国AI快速发展有望带来文化繁荣的新愿景 [4]
影视机械臂、仿生熊猫,AI摇身一变成电影“创作合伙人”
快讯· 2025-05-24 13:48
人工智能在电影工业的应用 - 自主研发的影视机械臂能够精准完成复杂运镜并将拍摄场景实时融入AI背景中[1] - AI制片技术让导演直观看到实际表演效果并帮助演员调整表演状态[1] - 仿生技术制作的机器人表情自然毛发逼真与真实动物无异[1] AI在电影制作中的辅助系统 - 电影AI译制系统为制作提供支持[1] - 导演视觉创意AI系统参与创作过程[1] - 电影角色AI预览系统辅助制作[1] - AIGC短片创意系统提供创意支持[1]
仿生技术为影视拍摄增色 AI全方位融入电影制作成为“创作合伙人”
央视网· 2025-05-24 13:14
仿生机器人技术 - 仿生技术制作的机器人在文博会上成为焦点,其逼真程度让观众误以为是真实动物标本[1] - 仿生小狗曾出演电影《我会好好的》,仿生熊猫即将投入影视拍摄,具有自然表情和逼真毛发[3] - 机器人能跟随人类动作做出各种表情,使用影视仿生特效技术和面部捕捉技术实现,熊猫头部装有40个控制电机实时复制人类表情[5] AI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 - AI已融入电影工业全产业链,成为电影制作的"创作合伙人"[6] - 电影AI译制系统具备感情特征的AI台词表演算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可将台词译制成多种语言并保留角色特点,已应用于《长安三万里》英文版[8] - "影谱"AI大模型可辅助剧本生成、评估和修改,计划2025年8月向全行业开放[10] AI创意与制作系统 - 导演视觉创意AI系统能将导演的视觉想象转化为具体图像[11] - 电影角色AI预览系统可模拟演员实际表演状态[11] - AIGC短片创意系统能"一站式"生成具有统一角色设定和连贯叙事的影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