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

搜索文档
追光的日子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30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2日 08 版) 锦绣河山,游人如织,好戏连台,佳片不断……国庆期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 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文化中国的恢弘气象,更是"十四五"以来活力中国的切面。光影流转,大幕拉开,有共同富裕的故事, 有绿水青山的画卷,有热气腾腾的生活。人们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用幸福的璎珞编织着时代的活剧、闪光的 日子。 本版邀请几位创作者,共同书写追光的日子。 ——编 者 把我们"共同富裕"的故事讲到海外(大地风华) 侯鸿亮(制片人) 前不久,电视剧《山海情》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国际传播项目推动下,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热 播,受众覆盖率达九成以上,再次引发相隔千里的异国土地上的人们共情。 《山海情》讲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故事。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在福建的对口援建下摆脱贫困,有明显的地域 特色,是一篇从黄土黄沙中"长"出来的人民史诗。同时,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影像风格上真实朴实, 在叙事手法上以小见大,力求平实。 自播出以来,《山海情》不仅在北美、东南亚部分国家、西亚部分国家、非洲部分国家实现了跨文化语境的 播映,更借助全球流媒体平台 ...
主题创作要“心到力也足”(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行业现状分析 - 近年来涌现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舞剧《只此青绿》、绘画《蓝色粮仓》等[1] - 同时存在部分作品生命周期短的现象:剧目演几场就封箱、实景演出上座率低、影片院线"一日游"[1] - 主要原因包括选题轻率导致立意平庸、艺术创作组织力不强、市场意识淡薄[1] 创作问题剖析 - 选题问题:组织方缺乏对题材社会价值、呈现方式和公众接受度的深入研究,造成选题雷同[1] - 创作组织问题:临时拼凑班子,主创体验生活浮光掠影,作品缺乏打磨,存在名家挂名现象[1] - 市场机制问题:缺乏市场前景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现象[1] 解决方案建议 - 需从专业角度论证选题可行性和观众接受度,把好选题关吸引优秀艺术家[2] - 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2] - 需做好组织服务工作,为创作采风、体验生活等提供保障[2] - 建议创作与评论联动,通过改稿会等方式提高品质[2] 成功案例研究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成为爆款,得益于职业精神强、艺术素养高的专业团队[3] - 主创通过与张桂梅深入接触,捕捉到不同于新闻报道的鲜活形象[3] - 案例显示专业创作者遇到钟情题材会迸发灵感和热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