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

搜索文档
主题创作要“心到力也足”(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行业现状分析 - 近年来涌现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舞剧《只此青绿》、绘画《蓝色粮仓》等[1] - 同时存在部分作品生命周期短的现象:剧目演几场就封箱、实景演出上座率低、影片院线"一日游"[1] - 主要原因包括选题轻率导致立意平庸、艺术创作组织力不强、市场意识淡薄[1] 创作问题剖析 - 选题问题:组织方缺乏对题材社会价值、呈现方式和公众接受度的深入研究,造成选题雷同[1] - 创作组织问题:临时拼凑班子,主创体验生活浮光掠影,作品缺乏打磨,存在名家挂名现象[1] - 市场机制问题:缺乏市场前景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现象[1] 解决方案建议 - 需从专业角度论证选题可行性和观众接受度,把好选题关吸引优秀艺术家[2] - 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2] - 需做好组织服务工作,为创作采风、体验生活等提供保障[2] - 建议创作与评论联动,通过改稿会等方式提高品质[2] 成功案例研究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成为爆款,得益于职业精神强、艺术素养高的专业团队[3] - 主创通过与张桂梅深入接触,捕捉到不同于新闻报道的鲜活形象[3] - 案例显示专业创作者遇到钟情题材会迸发灵感和热情[3]
宁夏石嘴山:工业遗存“蝶变”影视文旅热土
中国新闻网· 2025-05-02 09:30
工业遗存转型影视文旅 -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通过改造20世纪60至90年代的厂房、学校、医院等建筑,打造影视拍摄与文旅结合的特色小镇[1] - 改造过程中保留工业建筑原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影视需求,实现"变废为宝"的绿色发展理念[2] - 石炭井独特的工业风貌适合历史及军事题材影视剧拍摄,形成"以游带影、以影促游"的全产业链模式[2] 影视文旅产业发展 - 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每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成为热门文旅打卡地[2] - 《大风杀》《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万里归途》等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1][2] - 影视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吸引原住民回流,实现经济与文化双重效益[2] 历史背景与生态转型 - 石炭井曾因"太西煤"开采闻名,21世纪初因资源枯竭退出历史舞台[1] - 2017年贺兰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石炭井生态环境"由黑变绿",为文旅开发奠定基础[1] - 石嘴山市利用工业遗存与文化底蕴开发文旅项目,实现从矿区到影视基地的转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