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舞剧《五星出东方》
icon
搜索文档
奏响天山文艺的新乐章(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 2025-11-18 08:35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核心成就 - 演出四年多来依然人气高涨,照见其当下价值和艺术魅力 [1] - 以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段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灵感,构建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1] - 采用打破传统模式、跨越时空的轻喜剧叙事,拓展了舞剧创作的风格和样式 [1] 作品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 演绎了千年之前西域与中原地区先民从彼此陌生到共建家园的深厚情谊 [1] - 促进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 - 增强文化自信,奏响天山文艺的新乐章 [1] 新疆文艺创作的总体趋势 - 反映出新疆文艺创作从传统到现代、从多元聚焦为一体的主流趋向 [1] - 近年来涌现诸多文艺精品,如杂技剧《天山雪》、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长篇小说《本巴》、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1] - 这些作品扎根新疆,打破传统局限,努力讲好充满大爱情怀和民族韵味的故事 [1] 行业的发展方向 -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与创新已成为艺术家们的共识和追求 [2] - 推动文艺创作更好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高原"向"高峰"不断迈进 [2]
一场让文物“活”起来的艺术创作(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18 06:40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2025年和田十月文化月——"昆仑之韵 情润和田"主题文艺会演前不久在新疆和田影剧院启幕,舞 剧《五星出东方》(见图,本报记者贺勇摄)又一次赢得热烈掌声。这不禁让我想起2021年这部舞剧首 次登台时的场景,历经两年创作的心血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收获了最甘甜的果实。如今,在北京演艺集 团委派的编导、演员与和田新玉歌舞团的共同努力下,该剧已实现在和田的常态驻场演出。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首演以来反响热烈,舞段屡登各大节展平台,全国巡演超百场。令我印象深 刻的是,在新疆演出时,我看到和田老乡对着舞台上的织锦热泪盈眶,看到年轻观众为民族舞的创新表 达喝彩。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文艺创作扎根人民,才能打动人民。 作为亲历者,"十四五"时期,我们见证着文艺创作生态不断优化,精品佳作不断涌现。舞剧《五星 出东方》从选题孵化体系到高效联动机制,再到"以剧带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步都托举着艺术构思 的更好呈现,让我们能够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用艺术语言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打造立足中国历史、 展现中 ...
“十四五”北京文化答卷出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干了这些大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9 17:37
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 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 [5] - 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十四五"期间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 - 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 [6] - 长城保护形成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工程,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 [6] - 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6] 文化产业发展与成就 -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7] - 电影年产量超200部,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质量全国领先,成功推出《流浪地球》系列、《长津湖》系列、《觉醒年代》等精品力作 [7][9] - 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希腊人"等重磅展览 [7]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试水"票根经济",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 [7] - 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大型演出活动200余场,同比分别增长15.6%、65.6%,票房分别增长73.6%、177.7% [9] 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建设 - 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8] - 结合城市更新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69处,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基本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8] - 打造台湖演艺小镇,北京交响乐团正式入驻,建成全国首个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交响乐体验馆 [8] - 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 [5] - 采用5G+8K、云端制作、线上直播等技术,推出"云上读书季""北京博物馆云""数字中轴"等线上产品 [9] 文商旅体融合与消费促进 - 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8] - "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打造可观、可玩、可体验的"一站式消费场景" [8] - 潮玩经济持续火热,LABUBU、WAKUKU火爆出圈,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8] - 节假日组织万余场文化活动,配套开展文化消费促进行动,发放文化惠民券 [9] - 推出"旧书新知"品牌,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书香京城"蔚然成风 [7]
赓续文化血脉 凝聚精神力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之文化润疆篇
新华社· 2025-09-14 07:56
文化润疆战略实施 - 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 -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开展“新时代新疆干部大讲堂”等活动[3] - 文化润疆工作在全疆各地有形有感有效开展,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3]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莫尔寺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物研究、修复及向公众开放工作正推进[4]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包括乌拉泊古城开放、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落成、交河故城等保护示范工程竣工[4] - 新疆公布两批次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9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36件(套),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等成为传承红色基因重要阵地[4] 文艺创作成果 - 舞剧《五星出东方》、杂技剧《天山雪》、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网络剧《我的阿勒泰》获“五个一工程”奖[5] - 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获中国舞蹈“荷花奖”[5] - 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入选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6] 文旅融合发展 - 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2024年全疆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7] -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因其警史馆成为网红景点,吸引6万多名游客参观并留下8000余件便签[7]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出十几个系列文创产品,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使者”[8]
主题创作要“心到力也足”(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行业现状分析 - 近年来涌现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舞剧《只此青绿》、绘画《蓝色粮仓》等[1] - 同时存在部分作品生命周期短的现象:剧目演几场就封箱、实景演出上座率低、影片院线"一日游"[1] - 主要原因包括选题轻率导致立意平庸、艺术创作组织力不强、市场意识淡薄[1] 创作问题剖析 - 选题问题:组织方缺乏对题材社会价值、呈现方式和公众接受度的深入研究,造成选题雷同[1] - 创作组织问题:临时拼凑班子,主创体验生活浮光掠影,作品缺乏打磨,存在名家挂名现象[1] - 市场机制问题:缺乏市场前景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现象[1] 解决方案建议 - 需从专业角度论证选题可行性和观众接受度,把好选题关吸引优秀艺术家[2] - 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2] - 需做好组织服务工作,为创作采风、体验生活等提供保障[2] - 建议创作与评论联动,通过改稿会等方式提高品质[2] 成功案例研究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成为爆款,得益于职业精神强、艺术素养高的专业团队[3] - 主创通过与张桂梅深入接触,捕捉到不同于新闻报道的鲜活形象[3] - 案例显示专业创作者遇到钟情题材会迸发灵感和热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