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舱

搜索文档
浦东机场、虹桥机场过夜候机者不在少数 代表建议增设睡眠舱——上海机场应补齐短憩服务“短板”
解放日报· 2025-05-19 09:43
机场过夜需求现状 - 2024年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客流总量达1.25亿人次,其中早班机或深夜到港中转旅客占相当比例[1] - 国际旅客中青年群体偏好"红眼航班"(深夜/凌晨低价航班),但因缺乏接送服务导致候机区滞留[2] - 国内商旅人士(如长三角出差群体)及学生群体为节省时间常选择早班机,凌晨出行需求突出[2] 现有休息设施痛点 - 两大机场无专门休息区,旅客依赖星巴克长凳、软垫沙发等有限资源,常面临座位不足问题[3][5] - 现有设施体验差:虹桥T2航站楼椅子带扶手需蜷缩睡觉,照明过亮且温度低[3] - 浦东机场Spa按摩馆提供付费过夜服务(150元/人),但非标准化解决方案[4][5] 国内外机场对比 - 国际案例:日本成田机场设24小时胶囊旅馆,柏林T2航站楼配置隔音睡眠舱(含空调、闹钟提醒)[6] - 国内案例:西安咸阳机场10年前推出太空舱/蜂巢单间,昆明长水机场设40个移动睡眠舱(129元/3小时)[7] - 上海机场商业空间闲置率高,现行零售布局未适配电商时代需求,休憩场所规划缺失[6] 改进方向与进展 - 人大代表建议利用夹层/转乘空间建设多层次短憩驿站,匹配不同消费能力需求[6][7] - 浦东机场已启动国内出发安检24小时服务,睡眠舱和淋浴房设施正在推进[7] - 提案强调提升入境第一站形象,缩短游客周转耗时(目前需额外安排住宿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