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微肥
搜索文档
他,让中国稀土封神
投资界· 2025-11-01 15:54
文章核心观点 - 徐光宪开创的串级萃取理论彻底改变了中国稀土行业,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转变为全球稀土生产和出口的领导者 [5][20][31] - 中国稀土产业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技术自主、从低价出口原料到主导全球高纯度稀土市场的根本性转变 [5][20][32] -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崛起对国家现代化和高精尖领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 [17][32] 徐光宪的科学方法论 - 从中药铺抽屉分类法获得灵感,形成知识分类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成为后续稀土分离理论的基础 [8][9] - 强调分类法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通过分类发现规律,这一方法直接应用于稀土元素分离的复杂工程 [8][9] 中国稀土产业的历史性突破 - 1970年代初中国虽拥有最大稀土储量,但只能低价出口原料,再以几十倍高价进口深加工产品 [5][17] - 徐光宪团队通过萃取法将镨钕分离系数从1.4-1.5提升至4,纯度达到99.99%,打破世界纪录 [18] - 发明"一步放大"技术,将百余天的模拟实验缩短至一周,实现直接工业规模化生产 [19] - 技术无偿推广后,中国单一高纯度稀土出口使国际价格下降30%-40%,产生"中国冲击" [20] 稀土产业的全球地位 - 当前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品占世界产量90%以上,冶炼分离产能达到20万吨 [31] - 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超60%,加工精炼产量占全球92% [32] - 中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使高纯度稀土产品成本下降四分之三 [31] 稀土的战略价值与资源保护 - 稀土是隐形战机、超导、核工业等高精尖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与"工业黄金" [17] - 1990年代中国稀土产能过剩导致低价出口,1995年至2005年出口损失至少55亿美元 [22] - 徐光宪联合院士呼吁保护资源,国家从2007年起限制开采,防止战略资源枯竭 [22][23] 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典范 - 徐光宪四次改变研究方向服从国家需要,52岁转向稀土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就 [14] - 通过全国讲习班无偿推广技术,培养大批产业人才,其学生中涌现3名院士和3名长江学者 [19][24] - 夫妇共同投身稀土研究,妻子高小霞利用稀土废料研发"稀土微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27][28]
这对科学夫妻,在北大锅炉房里撬动世界稀土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6-15 13:33
中国稀土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当前在全球稀土加工和精炼产量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15年这一优势将持续保持[1] -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稀土产业处于技术落后状态 虽拥有全球37%储量但仅能出口廉价原料并高价进口提纯产品[4][6] -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17种元素对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 包括军工、新能源、电子等领域[8] 技术突破关键节点 - 1972年徐光宪夫妇开始研发稀土分离技术 目标解决镨钕分离这一世界级难题[21] - 创新提出串级萃取理论 突破西方主流的离子交换法局限 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和高纯度分离[22][23] - 1974年包头稀土三厂首次成功应用该技术 纯度达国际领先水平 引发"中国冲击"效应[27][31] 产业化进程 - 1978年全国推广串级萃取技术 使中国乡镇企也能掌握原本被西方垄断的工艺[30] - 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 从原料出口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全球市场份额从零提升至90%以上[40][42] - 分离技术带动下游应用创新 如高小霞研发的稀土微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28] 全球竞争格局演变 - 70年代国际市场被法国Rhone Poulenc等西方企业垄断 技术封锁严密[9][11] - 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壁垒 稀土分离成本降低至西方方法的1/10[32] - 当前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主导全球供应链[1][40] 产业影响 - 技术突破支撑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为5G、新能源等产业奠定基础[43] - 稀土定价权从西方转移到中国 改变全球资源分配格局[45] - 产业升级路径为其他领域突破技术封锁提供参考案例[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