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稻鱼米
icon
搜索文档
不要把农业文化遗产“冷冻式保存”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有机体 具有活态和活性的最大特点 需要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 避免盲目开发或冷冻式保存 [1] - 我国新增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包括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总数增至25项 保持世界第一 [1] - 农业文化遗产融合自然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特征 兼具经济 生态 文化多重功能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 我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动者 2015年出台全球首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 成为首个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法律的国家 [2] - 农业文化遗产易受城镇化 工商业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 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我国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2]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创新 -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农耕文化和生态理念 提供绿色食品和优美景观 高度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 - 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初衷是创新传承 永续利用 造福社会 而非保持一成不变 [2] 经济价值实现路径 - 嫁接现代产业要素是关键 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辅相成 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引入农业物联网 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 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创产品 [3] - 擦亮农遗金字招牌 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如宣化葡萄 敖汉小米成为热销产品 需让农民纳入产业链并享受发展成果 [4] 产业发展模式 - 需因地制宜探索优势产品生产 产业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 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遗可持续发展 [4] - 农业文化遗产传统但不落后 伴随乡村振兴展现时代新韵 体现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 [4]
浙江山区县观察:高质量发展何以“个性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16:23
生态经济转型 - 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领跑浙江,生态优势显著[1] - 莲都区通过"艺术+产业"模式发展古堰画乡景区,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画师月收入最高达1.5万元[4] - 赤坑村香榧基地采用林下套种模式,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60万元,带动300多名村民返乡就业[5] 新兴产业布局 - 莲都区重点发展半导体、新能源、美丽健康等产业,2024年招引美丽健康项目13个,总投资126.42亿元[5] - 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赛道产业在莲都区实现"换道超车"式发展[5] 传统文化产业创新 - 龙泉市剑瓷产业拥有7500余家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超3万,形成"40后"至"00后"的年龄梯队[8] - "00后"创业者金宏杨融合古法与现代青瓷技艺,通过TikTok海外直播销售,单个青瓷杯售价达89美元[8] -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为全球首个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宝剑锻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6] 农业遗产价值提升 -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通过"五统一"产供销模式,稻鱼米单价从0.8元/斤跃升至10元以上[10] - 田鱼干单价达150元/斤,从业者年收入可达数十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增收[10] - 稻鱼米深加工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2025年开发30多类200款文创产品[11][13] 区域经济成果 - 2024年丽水市GDP达2181亿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居浙江省首位[14] - 古堰画乡、龙泉剑瓷、青田农遗三大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