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包含小麦
搜索文档
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生产体系稳健性持续增强
经济日报· 2025-11-11 09:49
全国粮食生产总体成就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1] - 粮食生产体系稳健性持续增强,产能结构和风险抵御能力不断提升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主产区形成“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耕作格局 [1] - 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在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加速应用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年平均新建和改造提升约400万亩 [4] - 山东省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359万亩,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亩均增产100斤左右 [4] - 肥城市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将190公顷碎片化耕地重新规划为11个标准化单元,块均面积由0.6公顷扩大到17.33公顷 [5] - 巨野县自2019年累计投入7.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3.6万亩,覆盖412个行政村,惠及11万户群众 [6] - 高唐县累计建成38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智能灌溉井房和节水管道 [6] - 曲靖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14.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5% [9] - 老河口市近5年累计投入3.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0.78万亩,目前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67.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83% [14]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 部分地区依托卫星遥感与物联网系统建立“智慧农田”,实现精准监测与科学调控 [1] - 宣威市利用光伏新能源建成日提水1万立方米的小江光伏提水灌溉工程,辐射带动36个光伏提水工程 [10] - 木乃村建设光伏提水自动控制系统,村民扫码取水,用水成本降低一半多 [10] - 老河口市张集镇农垦示范区田间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种植大户李建国承包的500亩智慧农田节水30%,节省人工成本20%,产量提高15% [15] 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 - 山东省连续4年在高标准农田项目中安排盐碱耕地治理,改造提升盐碱耕地200多万亩 [6] - 东营市利津县实施雨洪资源集约利用和“坑塘蓄水+泵站+低压管道+水肥一体”灌溉系统,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7] - 滨州市沾化区在盐碱地改造中广泛应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卫星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 [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山东省自2024年起全面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标准分别提高到2800元和2300元 [8] - 2025年山东省已筹集资金91.96亿元,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77.29万亩 [8] - 2023年以来山东省筹集资金10.33亿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8] - 农发行曲靖市分行于2023年、2024年累计投放1.1亿元耕地流转贷款,支持宣威市农业种植基地示范项目建设 [11] - 老河口市每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超过8000万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03% [15] - 老河口市金融机构今年以来累计投放“农担贷”“丰收贷”等专属产品贷款5255万元 [15] 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 - 宣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三增”:单产增,总产增,农民收入增;以及“三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模式转变 [11] - 陆良县召夸镇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用水成本从每亩200元降至20元,土地流转费用从每亩600-800元提高到1200-1500元 [12] - 宝山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烂泥田”变身为产业田,实现了涝能排水、旱能补水的效果 [9] - 老河口市通过生态修复、废弃地复垦等项目5年累计新增耕地近2万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