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素纱襌衣
icon
搜索文档
一方残帛,一部无字书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32
研究人员运用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及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出土织物进行多维解析。通 过成分识别,可判断出蚕丝、棉花、葛麻以及动物毛发等族属、类别;通过组织结构分析,可复原当时 的纺纱技术、织造工艺;而染料成分的研究,则有助于追溯色彩来源及其文化传播路径。 2020年末,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的墓室淤土中,发现了一件扎经染色织物。我们团队随即 开展现场应急与实验室保护工作,经过匣取、清洗、整形、加固等多道工序对其进行保护,使其得以留 存。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扎经染色织物。 刘大玮供图 一方残帛,半缕丝线,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字书"。读懂这些"无字书",从中解读出古人生活的细 节,正是纺织考古的魅力所在。 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生活材料之一,纺织品广泛应用于衣着、祭祀、装饰与政治象征等诸多文化实践之 中,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结构体系、身份秩序、审美观念与技术能力。大名鼎鼎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 土"素纱襌衣"、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等,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物质文明 提供了重要佐证材料。 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将优质纺织品与先进技术传播至亚欧 ...
数字化,让文物迸发丰沛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数字化文物保护与展示 - 湖南博物院采用多光谱扫描设备和"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为文物创建"数字孪生",商代豕形铜尊的三维模型生成仅需10分钟,素纱襌衣蚕丝纤维纤度直径6-8微米可通过技术还原微观结构 [1] - 截至2025年1月,马王堆汉墓570件文物完成三维数据采集,计划一年内实现2.7万件文物数字化,支持360度交互观赏及AI纹样转化设计 [1] - 数字化实验室由湖南博物院与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共建,技术应用涵盖三维建模、多光谱融合等 [1] 沉浸式数字展览创新 - 2024年6月8日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及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将墓葬转化为"宇宙模型" [2] - 展览硬件包括激光投影、巨型球幕及全景声学系统,融合编钟、自然音频等元素,划分"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数字空间 [3] - 五一广场地铁站设置"元宇宙展厅",展览参观量达数十万人次 [3] 文化IP开发与跨界合作 - 免费开放"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和品牌授权,与30余个艺术团队合作开发"数字汉生活"IP,涵盖全息京剧、数字人、解谜游戏及元宇宙餐饮 [4] - 推出"山海"APP定制文物潮玩,通过跨界重组形成新文化生产力 [4] - 数字展示融合学术严谨性、技术先锋性与大众趣味性,推动文化传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