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形帛画
icon
搜索文档
文脉华章·文博日历丨长沙,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09:56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长沙举行 [1] 长沙历史文化背景 -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活动 [4] - 自秦朝设立长沙郡以来 城名、城址未曾改变 见证了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清及现代的变迁 [4] 长沙博物馆资源 - 长沙拥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32座 非国有博物馆20座 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10] - 长沙必打卡的8个宝藏地包括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等 [4][5][10] 湖南博物院必看国宝 - 素纱单衣:仅重49克 透光率达75% 薄如蝉翼 轻如烟雾 [11] - T形帛画:深埋地下2000多年 据研究是一种招魂幡 暗藏古人"生命观" [13] - 长寿绣几巾:我国目前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几巾 用途类似今天的沙发巾 [17] - 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我国目前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 内壁铭文"大禾"印证古人"禾下乘凉梦" [19] - 辛追夫人"漆"彩斑斓的生活:西汉辛追夫人家的"客厅"复原展示 展现西汉漆木器工艺 [21] 长沙博物馆必看国宝 - 唐长沙窑青釉"鸟飞平无近远"瓷盘:唐代长沙窑瓷器 反映唐朝流行文化 长沙窑是釉下多彩的重要发源地 [23][24] - 象纹大铜铙: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商周铜铙 用于古代两军交战时的撤退信号 [27] 长沙简牍博物馆必看国宝 - 龙纹漆木瑟:汉代出土的瑟中仅此一"见" 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弹拨丝弦乐器 [31] - 简牍: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十余万枚简牍 勾勒出吴国人的生活图景 现代词汇"合同""杀青"源于简牍 [34][36] 专题特展信息 -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 展出200余件(套)重磅文物 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 [37][39] - "心象——古干的汉字书法抽象艺术展":2025年5月16日至8月16日 展出古干60幅代表作品 融合汉字与现代抽象视觉艺术 [39][41] - "寻找《史记》中的古国"专题展:2025年4月26日至6月29日 展出180件珍贵文物 探索神秘古国历史 [41][43] - "文脉在兹 谊居千年"特展:2025年4月30日至2026年5月31日 展示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的思想及古长沙人日常生活场景 [44][46]
马王堆汉墓新发现!
券商中国· 2025-05-18 07:20
马王堆汉墓新发现 - 绮地"乘云绣"实为坐垫而非枕巾 长100厘米、宽74厘米 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丝制坐垫 [1] - 绢地"乘云绣"为枕巾 双层结构 周缘镶几何纹绒圈锦和淡黄色绢 [1] - 两件物品均出土于辛追墓北边厢 形制相似导致误判 [1][2] 文物鉴定过程 - 通过遣册记载"白綃乘雲繡郭中絪度一"确认绮地"乘云绣"为坐垫 [2] - "茵席"可能因笔误写作"茵度" 纠正了发掘报告编号错误 [2] - 原发掘报告将"几巾"和"枕巾"编号编反 [2] T形帛画发现 - T形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 为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3] - 首次发现多处改绘痕迹 包括未完成的玉圭底稿、移动的豹子形象 [3] - 人间部分祭祀人员有增加 可能反映礼仪变迁 [3] 车马仪仗图发现 - 《车马仪仗图》右下方骑兵方阵处4位人物为后期改绘 [4] - 原画面均为马车 改绘原因存在学术争议 [4] - 画面以墓主人利豨为中心 表现检阅仪式场景 [4] 系统性清库成果 - 2022年完成系统性清库 清理出藏品21000余件 [4] - 纺织品库19000余件 漆木器库1700余件 [4] - 发现菱纹绮织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吉祥语 [4] - "长寿绣"中发现凤鸟纹 [4] 研究技术应用 - 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技术用于发现改绘痕迹 [3][4] - 人工智能工具可助力帛书文本和图像复原 [5] - 技术应用于印文识别、残片缀合、污染物识别等 [5]
马王堆汉墓新发现:绮地“乘云绣”实为坐垫 T形帛画发现改痕
新华网· 2025-05-17 15:24
马王堆汉墓新发现 - 绮地"乘云绣"实为坐垫而非枕巾 该坐垫长100厘米、宽74厘米 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丝制坐垫 纠正了此前发掘报告的误判 [1][3][4] - 辛追墓出土两件形制相似的丝织品 绢地"乘云绣"为枕巾 绮地"乘云绣"为坐垫 两者材质不同且绣工精细度存在差异 [3][4] - 通过遣册考证发现"白綃乘雲繡郭中絪度一"记录对应绮地"乘云绣"坐垫 原发掘报告编号存在错误 [4] T形帛画改绘痕迹 - 首次发现T形帛画存在多处改绘痕迹 包括天上部分守门神玉圭未完成绘制 门吏边豹子位置移动 人间部分祭祀人员增加 [6][8] - 改绘原因可能涉及礼仪变迁 如汉代已不用玉圭觐见礼仪 或反映帛画制作时间跨度较长 [6] - 采用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技术(多光谱/X射线荧光成像)揭示改绘细节 [6][9] 《车马仪仗图》改绘 - 马王堆三号墓《车马仪仗图》右下方骑兵方阵处发现4个后期添加的大型人物形象 原位置均为马车 [7] - 改绘动机存疑 人物身份尚无定论 该画采用罕见写实手法表现墓主生前检阅场景 [7] 系统性清库成果 - 2022年完成马王堆文物系统性清库 新编号藏品21000余件 含纺织品19000余件 漆木器1700余件 [9] - 清库中新发现三号墓菱纹绮织有"安乐如意 长寿无极"吉祥语 "长寿绣"中发现凤鸟纹 [9] - 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技术将助力帛书帛画的文本复原与保护研究 [9]
数字化,让文物迸发丰沛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数字化文物保护与展示 - 湖南博物院采用多光谱扫描设备和"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为文物创建"数字孪生",商代豕形铜尊的三维模型生成仅需10分钟,素纱襌衣蚕丝纤维纤度直径6-8微米可通过技术还原微观结构 [1] - 截至2025年1月,马王堆汉墓570件文物完成三维数据采集,计划一年内实现2.7万件文物数字化,支持360度交互观赏及AI纹样转化设计 [1] - 数字化实验室由湖南博物院与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共建,技术应用涵盖三维建模、多光谱融合等 [1] 沉浸式数字展览创新 - 2024年6月8日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及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将墓葬转化为"宇宙模型" [2] - 展览硬件包括激光投影、巨型球幕及全景声学系统,融合编钟、自然音频等元素,划分"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数字空间 [3] - 五一广场地铁站设置"元宇宙展厅",展览参观量达数十万人次 [3] 文化IP开发与跨界合作 - 免费开放"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和品牌授权,与30余个艺术团队合作开发"数字汉生活"IP,涵盖全息京剧、数字人、解谜游戏及元宇宙餐饮 [4] - 推出"山海"APP定制文物潮玩,通过跨界重组形成新文化生产力 [4] - 数字展示融合学术严谨性、技术先锋性与大众趣味性,推动文化传播 [4]
马王堆汉墓文物T形帛画首次发现多处改绘痕迹
新华社· 2025-05-16 10:48
文物发现 - 湖南博物院专家首次发现馆藏国宝文物T形帛画上有多处改绘痕迹,采用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手段(包括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1] - T形帛画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墓主是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被誉为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2] - T形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顶端正中间坐着人身蛇尾的烛龙[4] 改绘细节 - 改绘痕迹包括天上部分守门神手中的玉圭只留下底稿痕迹,门吏边的豹子有移动痕迹,以及人间部分玉璧下层对墓主人进行祭祀的人员有所增加[6] - 专家推测改绘可能是作画时的常规操作,但玉圭底稿未利用可能与礼仪改变有关,汉代觐见时可能已不需要手执玉圭[8] -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车马仪仗图》右下方14列骑兵方阵处有4位形制较大的人物形象为后期改绘,原本此处为马车[10] 技术应用与研究 - 专家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与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手段对马王堆帛书、帛画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印文识别、残片缀合、污染物识别等问题[11] - 下一步将基于人工智能的马王堆帛书印文、残片整理与研究申报国家级课题,探索解决帛书整理中"看不清、对不上、缀不了"的难题[11] - 马王堆汉墓出土数以万件精美文物,包括女尸、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等,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