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数字化

搜索文档
高德如何助力文博业“打破无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9:56
"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几乎成了文博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文物的诞生需历经千百年,毁坏却在朝夕。在历史长河中,文物经历千年风雨的洗礼仍保存 至今,但因多种因素,仍面临保护危机。文物无恙,文明方长。如何更好守护文物,并让其 充分发挥教育与展示功能,一直是行业努力方向。 近年在政策引导下,一条路径愈发清晰——推进文物数字化。2 0 2 1年,九部委在《关于推进 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扩大基础信 息开放。顺应文旅热潮,各地正在积极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智慧化、数字化转型,以数字 化展示带动博物馆提质升级,探索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四年间,文博数字化的"无人区"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地博物馆的三维线上展陈、无障碍导览 与AI讲解使用量同步抬升,文博场景数字化持续上新已成为常态。 内容决定分发。文物保护模式、观展方式的迁移背后,是地图平台时空引擎的下沉与采集、 建模工具的轻量化。在这一领域,高德表现突出:近年来,高德以三维重建与导航能力切入 文博场馆数字化,联合权威机构先行示范;同时,将高精建模、智能导览、科普内容做成可 交付的产品,让更多馆藏走出库房、走进大众视野。据了 ...
文物“开口”讲故事: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联合百度推抗战文物智能体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30 16:30
项目概述 - 由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百度文心大模型、百度百科联合出品的《80年,80件》智能体和3D文物词条于9月30日正式上线[1] - 项目依托百度文心大模型技术,通过"文心智能体+3D文物词条"形式整合权威抗战文物资料,实现文物数字化、故事化呈现[1] - 项目以80件代表性抗战文物为叙事线索,旨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用户从"观看文物"走向"理解历史"[1][5] 技术应用与功能 - 专属智能体基于文心大模型4.5多模态模型构建,具备多模态理解及逻辑推理等核心技术[1][3] - 智能体能够精准响应用户提问,并主动引导用户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多层次信息,实现多轮交互与情境延展[1][3] - 技术实现了更深层的语义理解与更具温度的情感表达,能主动识别用户的潜在历史认知需求[3] - 结合3D词条可展示文物部件并动态演示操作过程,构建"可追问、可感知、可沉浸"的数字历史课堂[1][3] 用户体验与互动 - 当用户对某件文物产生兴趣时,智能体不仅能提供具体信息,还能延展讲述相关人物生平、时代背景等[1] - 例如针对白求恩的X光机,智能体可讲述白求恩事迹、抗战医疗条件,甚至还原战地救治场景[1] - 例如针对台儿庄大战的日军手摇报警器,智能体可解释功能、演示操作,并引导用户了解战役背景和意义[1] - 互动式引导与沉浸式讲解让用户仿佛亲历历史,使抗战记忆与精神在可感、可触、可共情的数字体验中传承[1][5]
我国首部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51
技术突破与平台特点 - 我国首部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装备于一体的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研发成功 [1] - 平台突破传统文物数字化工作空间限制 实现对散存偏远地区文物数据的高效采集、实时检查、高质呈现、远程传输和安全存储 [1] - 研发团队成功突破狭小空间、大型洞窟和超远距离等极端环境下的数字化采集难题 [1] 应用成效与行业影响 - 移动平台应用大幅提高文物数据采集信息的覆盖率、精细度和完整性 解决散存偏远地区文物数字化保护面临的技术瓶颈 [1] - 公司构建模块化、智能化文物数字化成套采集装备 开发亿级像素二维图像无差错自动拼接软件和多源数据融合跨尺度三维重建软件 [1] - 公司推动文物数据采集加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新阶段 初步建成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 实现文物数字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1]
业界专家长沙共探“AI+文化”发展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3:57
AI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 - 数字化技术成为文旅项目创新产品和优化体验的关键 通过AI智能体赋能文旅消费市场将迎来新增长点 [1] - AI生成短剧单集成本可低至50元每3集 制作耗时仅需1至2小时 [1] - AI技术大幅提升翻译与配音效率 推动短剧内容加速出海 [1] 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 - 文博垂类大模型与AIGC创作工具应用于文物数字化转化 以超大规模文物数据采集为基础搭建海量资源库 [1] - 新技术让文物数字化与传统IP转化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 [1] 长沙文化产业布局 - 长沙拥有7个文化和科技融合国家部委创新平台 4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总数位居中国第五和中部第一 [2] - 2024年5月长沙入选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七大承担城市 凭借音视频数据资源 高校科研人才和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 [2] -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吸引华为 网易 迅雷等头部企业 构建从内容创作 智能审核到精准分发的全链路应用场景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 - 长沙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视为高质量发展重点 持续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资源导入和科技成果转化 [1] - 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标志性创新产品 推动全员研究落地 [1]
守护石窟寺 更好“活”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7:02
石窟寺保护技术发展 - 多学科协同治理成为核心方法 通过地质勘察 水文模型构建和材料筛选实现水害有效控制 [7][8] - 预防性保护理念推动从被动抢救向主动监测转型 龙门石窟建立200多个传感器的监测体系实现风险预警 [11][12]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风化监测 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历史照片实现裂隙长度和剥落面积的定量计算 [13] 科技创新与应用案例 - 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 敦煌研究院建成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并提供科技支撑 [15] - 中子技术实现无损检测 能够揭示材料内部结构与成分并追踪水分迁移路径 [13][14] - 3D打印技术用于日常维护修补 增强修复科学性和耐候性 [12] 国际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中国形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保护方案 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15] - 10余国专家参与论坛分享前沿实践 探索文理融合教育机制 [6][8] - 英国实验室分享中子技术新举措 补充其他检测手段的不足 [13]
国家文物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04:37
文物数字化创新应用 - 创新文物数字资源服务模式 围绕"防、保、研、管、用"典型场景 运用数字化和智慧化手段支撑全链条文物保护工作 [1] - 敦煌研究院研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 集成物联网 GIS+BIM 人工智能 数字孪生 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 实现"平安石窟"主动预防管理模式 [1] - 故宫博物院构建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 运用物联网 大数据 AI和VR技术 实现智能监测预警 管线能耗管理等系统 动态再现物理状态 [1]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 针对破碎文物(如兵马俑 陶瓷)建立三维计算模型 实现计算机辅助拼合与虚拟复原 [1] 考古研究数字化 - "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整合全球99国12915条丝绸数据 开发多语种时空管理平台 推动全球数据开放共享 [1] 文物价值开发与传播 - 构建书画 简牍 青铜器 玉器等高质量知识库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 推动资源下沉基层 [2] - 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13万余个 举办线上教育活动4.7万场 网站访问量超20亿人次 [2]
国家文物局:扩大基础数据规模 累计文物数据总量超180TB
新华财经· 2025-06-24 20:26
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进展 - 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国文物云)累计汇聚文物数据总量超180TB [1] - 通过全国馆藏珍贵文物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等重大项目持续扩大数据规模 [1] 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 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 [1] - 编制《国有文物资源数据管理办法》推动文物数据开放共享 [1] 数字治理能力提升 - 建成文物保护领域首个科学数据中心并建立数据汇交共享机制 [2] - 整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并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2] - 研究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全流程数据架构提升规范化水平 [2] 文物数字资源服务创新 - 全国7046家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13万余个举办线上教育活动4.7万余场 [2] - 博物馆网站访问量超20亿人次 [2]
数字化,让文物迸发丰沛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 2025-05-17 06:12
数字化文物保护与展示 - 湖南博物院采用多光谱扫描设备和"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为文物创建"数字孪生",商代豕形铜尊的三维模型生成仅需10分钟,素纱襌衣蚕丝纤维纤度直径6-8微米可通过技术还原微观结构 [1] - 截至2025年1月,马王堆汉墓570件文物完成三维数据采集,计划一年内实现2.7万件文物数字化,支持360度交互观赏及AI纹样转化设计 [1] - 数字化实验室由湖南博物院与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共建,技术应用涵盖三维建模、多光谱融合等 [1] 沉浸式数字展览创新 - 2024年6月8日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及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将墓葬转化为"宇宙模型" [2] - 展览硬件包括激光投影、巨型球幕及全景声学系统,融合编钟、自然音频等元素,划分"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数字空间 [3] - 五一广场地铁站设置"元宇宙展厅",展览参观量达数十万人次 [3] 文化IP开发与跨界合作 - 免费开放"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和品牌授权,与30余个艺术团队合作开发"数字汉生活"IP,涵盖全息京剧、数字人、解谜游戏及元宇宙餐饮 [4] - 推出"山海"APP定制文物潮玩,通过跨界重组形成新文化生产力 [4] - 数字展示融合学术严谨性、技术先锋性与大众趣味性,推动文化传播 [4]
科技如何让沉寂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听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怎么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8 19:38
文物保护与数字化创新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强调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 [1] - 敦煌研究院推出"文化+科技"传播业态,包括"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和"寻境敦煌—数字沉浸式体验展" [2] - 利用华为河图厘米定位技术和虚拟增强技术,游客可在窟外通过手机终端与虚拟文物形象互动 [2]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莫高窟第285号洞窟通过VR技术和三维建模按1∶1比例复刻,实现窟内文物窟外展示 [2] - VR眼镜让游客零距离360度探索洞窟细节,并与壁画人物互动,提升参与感 [4] - 数字化技术使沉寂千年的文物活化,贴近大众生活 [4] 科技赋能文物普查 - 第四次文物普查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提高普查效率 [5] - 人工智能可标识遗址特征、分布状态,帮助制定调查计划,扩大普查范围和覆盖率 [5] - 普查理念更新,将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纳入文物普查范畴,丰富文化遗产范围 [5] 文物工作者的角色与贡献 - 文物人通过无人机三维影像数据仿真技术建立遗址模型,坚守传承人和守护人角色 [6] - 科技手段如野外数据采集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体现文物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