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成功“落座”
人民日报· 2025-10-20 10:25
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已研制成功并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进入大部件安装阶段 [1][2] - 杜瓦底座是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直径约18米,高约5米,重400余吨,为系统中最重部件,其吊装精度要求极高,落位位置偏差不得超过正负2毫米 [1] - 整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高约20米,直径约18米,为圆柱体外形,基于生物安全需求被放置于"深井"中并将进行密封 [1] 技术目标与意义 - 该装置旨在实际演示氘、氚等离子体"燃烧",并有望演示聚变能发电,区别于过去的核聚变实验装置 [1] - 装置能够提供接近未来聚变堆参数的集成环境,为聚变示范电站建设提供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关键工程技术和核科学技术基础 [2] - 项目将探索大规模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并发展超导强磁场技术、高功率加热、氚工厂等一系列聚变能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2] 研发背景 - 项目建设基于对"东方超环"多年研究的原理积累,以及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研发过程中突破的技术和工程瓶颈 [2]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成功“落座”
人民网· 2025-10-19 05:58
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已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安装[1] - 杜瓦底座是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 直径约18米 高约5米 重400余吨 是主机系统中最重部件[1] - 杜瓦底座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表面水平高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 落位位置偏差不超过正负2毫米[1] 项目意义与目标 - 该装置将实际演示氘、氚等离子体"燃烧" 有望演示聚变能发电[1] - 装置能够提供接近未来聚变堆参数的集成环境 为聚变示范电站建设提供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关键工程技术和核科学技术基础[2] - 项目旨在探索大规模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 发展超导强磁场技术、高功率加热、氚工厂等聚变能开发关键技术[2] 技术特点与工程挑战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高约20米 直径约18米 外形为圆柱体 基于生物安全和实物保护需求被放置于"深井"中[1] - 杜瓦底座设计工况复杂 接口有数百个 作业空间极度狭小 底座外边缘与主机坑屏蔽墙的最小间隙不足100毫米[1] - 杜瓦底座的安装完成标志着大部件安装即将开始 后续将安装磁体、真空室等重要部件 最终封闭形成真空环境以确保托卡马克装置运行[2] 研发背景 - 项目建设基于多年对"东方超环"的研究积累的相关原理 以及在"夸父"研发过程中突破的技术和工程瓶颈[2]
可源源不断产生清洁能源 “人造太阳” 正从梦想走向现实
央视新闻· 2025-09-21 00:49
项目概述 - 项目全称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俗称“人造太阳”,其本质是复制核聚变反应过程的装置 [1][4] - 项目位于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目前处于关键部件的研制和现场集成调试阶段,预计在2024年底全面建成 [1][2][8]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已进入总装阶段,总重量高达6000吨,由数万个部件组装完成,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 [15] 技术原理与核心部件 - 项目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氘元素进行反应,一升海水的氘聚变可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且无污染 [4] - 核心部件为“1/8真空室”,外形似巨大的“橘子瓣”,单个重295吨,高19.5米,未来将安装八个此类部件以形成一个环形的聚变反应“锅炉” [2][6] - 真空室上中下位置设有窗口,用于机械臂进出以进行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而非人员通道 [9] 工程进展与维护系统 - 项目已从实验验证阶段发展至工程应用验证阶段,正在进行主机系统的集成调试 [6][8] - 配备多功能重载机械臂作为远程维护主力,该机械臂重16吨,可抓取重达几吨的零部件,并能执行拆装、切割、焊接、打磨等精细操作,精度误差在5毫米以内 [11] 商业化应用前景 - 科研人员正同步推进聚变能发电的商业化应用研究 [1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将在2027年底建成后,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变能发电,为商业化应用提供关键数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