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
搜索文档
原油成品油早报-20251121
永安期货· 2025-11-21 09:38
原油成品油早报 研究中心能化团队 2025/11/21 | 日期 | WTI | BRENT | DUBAI | diff FOB dated bre | BRENT 1- 2月差 | WTI-BREN T | DUBAI-B RT(EFS | NYMEX RB OB | RBOB-BR T | NYMEX HO | HO-BR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t | | | | | | | | | 2025/11/14 | 60.09 | 64.39 | 65.18 | -1.00 | 0.47 | -4.30 | -0.05 | 201.16 | 20.10 | 253.11 | 41.92 | | 2025/11/17 | 59.91 | 64.20 | 65.00 | - | 0.44 | -4.29 | 0.12 | 199.01 | 19.38 | 254.70 | 42.77 | | 2025/11/18 | 60.74 | 64.89 | 65.20 ...
“夸父”逐日!“人造太阳”向未来
新华社· 2025-11-05 18:38
核聚变技术研发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2006年自主建成,当年实现3秒运行[1] - EAST在"十四五"时期先后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101秒、403秒等世界纪录[1] - 2024年1月20日,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即以超过1亿摄氏度的高温稳定运行1000秒,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环境[1] 下一代装置与工程进展 - EAST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计划在次年2月前完成加热系统和水冷系统改造,以服务于新一代核聚变装置预研工作[2]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园区自2018年12月获批建设,总体工程进度已超过92%[2] - "夸父"园区在2024年取得多项进展:6月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通过测试验收,9月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10月世界最大环向场磁体线圈盒交付[2]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大厅已封顶,其首个关键部件于2024年国庆节当天实现"毫米级落座",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3] 产业发展与商业化路径 - 聚变衍生技术已在医疗和公共安全领域应用,如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精准打击肿瘤,太赫兹安检仪用于地铁站等公共场所[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争取2027年底建成,之后将开展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目标点亮第一盏灯[3] - 行业围绕聚变能打造产业集群,涵盖上游超导线材生产、中游主机设备制造、下游设计运营商等全产业链环节[3] - 中国聚变研究经过十余万次实验,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1]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夸父”逐日!“人造太阳”向未来
新华社· 2025-11-05 18:15
中国核聚变技术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2006年自主建成,当年实现3秒运行 [1] - “十四五”时期EAST先后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101秒、403秒等世界纪录 [1] - 2024年1月20日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即以超过1亿摄氏度的高温稳定运行1000秒 [1] 下一代核聚变装置研发 - EAST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计划于2025年2月前完成加热系统和水冷系统改造 [2]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园区自2018年12月获批建设,目前总体工程进度已超过92% [2] - 2024年“夸父”园区取得多项突破:6月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通过验收,9月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10月世界最大环向场磁体线圈盒交付 [2] - 下一代“人造太阳”核心舱室由八个“橘子瓣”构成,已形成40余项发明专利 [2]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规划 - BEST主机大厅已封顶,首个关键部件于2024年国庆节实现“毫米级落座”,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 [3] - BEST装置争取2027年底建成,之后开展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点亮第一盏灯 [3] - “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聚变能源从实验堆到示范堆、从科学验证到工程实现的关键阶段 [3] 核聚变技术应用与产业化 - 聚变衍生技术已应用于医疗领域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可精准打击肿瘤 [3] - 源自“人造太阳”监测技术的太赫兹安检仪已应用于合肥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未来还将用于脑机接口、生物医药 [3] - 合肥围绕聚变能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涵盖上游超导线材生产、中游主机设备制造、下游设计运营商等全产业链 [4] - 产业链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环节 [4]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0月28日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8 08:04
货币政策与债市操作 - 中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此前因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而暂停 [1] 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 - 证监会将启动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企业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1] - 证监会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并继续把北京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1] - 证监会印发《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以优化准入管理、便利投资运作为着力点,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推动改革举措,增强对境外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2] - 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围绕强化发行上市、退市等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推出23项务实举措 [3] 科创板进展 - 首批增量科创成长层公司(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上市,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公司达3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592家,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落地 [4] - 科创成长层技术系统改造完成,股票简称添加"U"标识或"成1/成"标签,截至当前共计758万个投资者账户开通了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是存量投资者活跃账户的1.26倍 [6] 行业业绩与动态 - PCB产业龙头胜宏科技第三季度营收50.86亿元,同比增长78.95%,净利润11.02亿元,同比增长260.52%,前三季度营收141.17亿元,同比增长83.40%,净利润32.45亿元,同比增长324.38% [5] - 已有生益电子、大族数控、鼎泰高科等10多家PCB产业链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报或业绩预告显示行业整体业绩高增长,AI驱动的高端化变革正在全面展开 [5] - A股CPO概念板块中已有12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其中河南仕佳光子、江苏永鼎等9家光模块企业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行业景气度提升推动业绩向好 [8] 商品期货市场 - 金属铜期货沉淀资金规模达487.58亿元,成为仅次于黄金的第二大商品期货品种,上海铜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站上88300元/吨,伦敦LME铜报价突破1.1万美元/吨,双双逼近历史高点 [6] - 国际机构预测3年内铜将再次转为供应短缺,电网升级、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形成"三重共振",印尼格拉斯伯格矿区因安全事故大幅减产加剧全球供应紧张 [6] 并购与资本活动 - 年内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易主案例数量突破100家并创年度历史新高,呈现"国资+民企+私募"等多主体参与局面,从筹划到完成的耗时中位数仅为75天 [7] - 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呈现"量减效增"格局,本周新发行25只产品较前一周30只下降16.67%,但平均认购天数由27.8天缩短至21.92天,权益类基金占比达八成 [7] 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 - 聚变能纳入我国"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范畴,产业有望迈入战略发展新阶段,技术正从科学研究向工程试验和商业应用加速迈进 [2] - 我国实现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的量产落地,量子科技市场规模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97.58亿美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预估为37.45% [8] 机构投资观点 - 外资机构和私募认为全球降息周期下权益资产成为重点,尤其是受益于AI浪潮与政策支持的科技成长板块,黄金长期配置逻辑稳固,债券可作为组合压舱石,可转债机会丰富 [5]
【人民日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成功“落座”
人民日报· 2025-10-20 10:25
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已研制成功并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进入大部件安装阶段 [1][2] - 杜瓦底座是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直径约18米,高约5米,重400余吨,为系统中最重部件,其吊装精度要求极高,落位位置偏差不得超过正负2毫米 [1] - 整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高约20米,直径约18米,为圆柱体外形,基于生物安全需求被放置于"深井"中并将进行密封 [1] 技术目标与意义 - 该装置旨在实际演示氘、氚等离子体"燃烧",并有望演示聚变能发电,区别于过去的核聚变实验装置 [1] - 装置能够提供接近未来聚变堆参数的集成环境,为聚变示范电站建设提供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关键工程技术和核科学技术基础 [2] - 项目将探索大规模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并发展超导强磁场技术、高功率加热、氚工厂等一系列聚变能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2] 研发背景 - 项目建设基于对"东方超环"多年研究的原理积累,以及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研发过程中突破的技术和工程瓶颈 [2]
记者手记:集群星之力“造太阳”
新华社· 2025-10-19 17:39
行业合作与共识 - 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宣布落地中国,表明聚变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成多国共识[2] - 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政府高官、国际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齐聚大会,显示出广泛的国际参与度[1] -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表示,各国应探索更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分享技术与监管等多样化见解以建立深入合作[4] - 小组讨论中,不同国家的代表表达了强烈的合作和技术互通愿望[4] 行业发展阶段与路径 - 聚变能正经历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实践转化的关键阶段[2] -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全球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自2006年启动,中国在其中承担了第一壁项目[2] - 中国自主的“中国环流三号”装置于2020年12月4日首次放电成功[2] 技术成果与产业链发展 - 在路演活动中,“沿途下蛋”的成果集中亮相,聚变产业链的“底气”正层层累积[2] - 通过参与ITER项目等国际协作,中国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成果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 - 行业认为已经能够看到聚变商用的曙光[4]
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段,“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 2025-10-19 15:09
可控核聚变行业概述 - 可控核聚变是迄今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难题于一身 [2] - 实现核聚变需将氘氚等离子体加热至超1亿摄氏度,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以克服原子核间的库伦排斥力 [2] - 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将从根本上破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2] 全球研发进展与技术路线 - 全球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主流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类 [3]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变科研工程,项目于2020年启动组装,旨在为2040至2050年的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3] - 当前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已可短暂实现聚变反应条件,但进一步提高聚变功率增益、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和稳定性以获得净能量输出仍面临巨大考验 [3] 中国研发进展与规划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形成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引领、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 [4] - 中核集团正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路径开展研发,预计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技术成熟后开始先导堆建设 [3] - 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4] 中国具体项目里程碑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5]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5] 国际合作与地位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标志着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 [4][5] - 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及各国一道,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 [5]
科学与健康丨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段,“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网· 2025-10-19 07:28
聚变能技术概述 - 模拟太阳产生清洁能源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1] - 核聚变需将氘氚等离子体加热至超1亿摄氏度 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 以克服原子核间排斥力实现持续聚变 [2] - 可控核聚变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难题于一身 是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 [2] 全球研发进展与挑战 - 全球聚变能研发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新阶段 主流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类 [3]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于2020年启动组装 旨在证明磁约束聚变可行性 为2040至2050年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3] - 当前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可短暂实现聚变反应条件 但进一步提高聚变功率增益、改善等离子体约束稳定性及维持净能量输出仍面临巨大挑战 [3] 中国研发路径与成就 - 中核集团按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路径开展研发 预计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 技术成熟后建设先导堆和商业堆 [3] - 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 [5]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新世界纪录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关键部件完成安装 [5] 国际合作与影响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 标志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跃升 [4] - 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TER组织及各国共同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 [5] - 成功实现可控聚变将从根本上破解对化石燃料依赖 并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2]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成功“落座”
人民网· 2025-10-19 05:58
项目进展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已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安装[1] - 杜瓦底座是装置主机的首个真空大部件 直径约18米 高约5米 重400余吨 是主机系统中最重部件[1] - 杜瓦底座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表面水平高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 落位位置偏差不超过正负2毫米[1] 项目意义与目标 - 该装置将实际演示氘、氚等离子体"燃烧" 有望演示聚变能发电[1] - 装置能够提供接近未来聚变堆参数的集成环境 为聚变示范电站建设提供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关键工程技术和核科学技术基础[2] - 项目旨在探索大规模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 发展超导强磁场技术、高功率加热、氚工厂等聚变能开发关键技术[2] 技术特点与工程挑战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高约20米 直径约18米 外形为圆柱体 基于生物安全和实物保护需求被放置于"深井"中[1] - 杜瓦底座设计工况复杂 接口有数百个 作业空间极度狭小 底座外边缘与主机坑屏蔽墙的最小间隙不足100毫米[1] - 杜瓦底座的安装完成标志着大部件安装即将开始 后续将安装磁体、真空室等重要部件 最终封闭形成真空环境以确保托卡马克装置运行[2] 研发背景 - 项目建设基于多年对"东方超环"的研究积累的相关原理 以及在"夸父"研发过程中突破的技术和工程瓶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