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额信贷
搜索文档
个人征信修复将迎新政!快速删除不良记录有两大前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8:01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 - 该政策旨在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计划在履行相关程序并进行技术准备后于明年初执行 [1][4] 政策适用条件 - 政策适用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违约金额在一定范围以内,并且已经还清相关贷款 [4] - 政策主要面向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而发生债务逾期,但事后已全额偿还的个人 [4] 政策影响与行业意义 - 该政策被视为对传统信用体系的修补,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个人征信痛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刺激消费信贷潜力 [3] - 政策相当于对切实存在困难而发生逾期的个人提供了一次“信用特赦”,但要求征信机构与信贷机构加强风控能力建设,避免“一刀切”放开带来的信用风险 [3][4] 现行征信体系背景 - 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违约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逾期产生不良征信记录后,借款人可能在5年内难以获得金融服务 [6][7] - 2023年以来,我国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8亿人次,上千万人存在不良记录,5年的不良记录期限被指降低了经济主体获取资金的可能性,抑制了消费和投资 [7][8] 信贷市场变化与挑战 - 我国信贷环境出现显著变化,网络小额信贷呈现“短期、小额、高频”的特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 [9] - 传统5年统一保存期限对于短期逾期行为的预测意义会迅速减弱,可能阻碍消费者信用修复和再融入金融体系 [9] - 当前存在“删除不良记录”、“修复征信”等市场乱象,不法分子借此谋取利益,扰乱金融秩序 [8][9] 征信体系优化建议 - 建议对个人征信不良信息保存期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对不同贷款类型(如小贷、消费贷、信用卡和房贷)的不良信息进行合理分层处理,避免一刀切 [10] - 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征信体系,并可参考国际经验如韩国个体户征信或美国BNPL(先买后付)模式中特别小额不上征信的做法 [1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展 - 2022年有关部门印发意见,指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1] - 在公共信用领域,对失信信息实施按严重程度(轻微、一般、严重)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公示期限的原则已有突破 [11] - 2024年人民法院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的人次达282.1万,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