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罗小黑战记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中文配音皇贞季与星潮:“从0到1”是创造 “从1到2”是再造
扬子晚报网· 2025-11-13 10:11
电影市场表现 - 影片《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第一部 猗窝座再袭》在中国内地预售票房已突破1.2亿元,创下中国影史进口动画预售票房新纪录 [1] - 该片全球累计票房达到6.7亿美元,是日本影史全球总票房冠军,并跻身2025年全球票房榜前五名 [1] 作品核心与市场基础 - 《鬼灭之刃》IP自2020年剧版在B站更新以来,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4] - 作品能风靡全球的核心在于"情感",主角从守护家人到为人类命运而战的成长线引发了广泛共鸣 [4] 配音演员与角色塑造 - 为男主角灶门炭治郎配音的星潮与角色已相伴五年,形容这是一个角色在戏里成长、配音演员在戏外成长的过程 [5] - 炭治郎的配音是剧版所有角色中最后一个确定的,也是最难选的角色,需要音色既清亮高亢又具备爆发力 [4] - 星潮在接到该角色配音机会时感到是"意外之喜",最终以其试音中最为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 [4] 本地化配音创作理念 - 中文配音并非简单模仿日版,而是一次"本地化"的再创作,需要在遵循角色性格框架的前提下,使表达方式符合中文语境 [8] - 配音创作需要对抗作为日漫观众的先入为主,舍弃一些"日式"表演手法,以确保中文版能让本土观众感到自然和亲切 [8] - 在塑造角色时,借鉴原版的比例很小,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用中文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去重塑角色性格 [8] 配音创作模式分析 - 配音导演将配音创作分为"从0到1"和"从1到2"两种模式,"从0到1"是为本土原创动画角色首次赋予灵魂 [11] - "从1到2"是针对《鬼灭之刃》这类译制作品的本地化再造,是在已有原版配音的扎实基础上进行有限制的再创造 [11] - 配音工作远不止坐在麦克风前念台词那么简单,团队在录制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由NG片段组成的幕后花絮 [11]
国产动画,3D飞升,2D断档
36氪· 2025-08-27 07:20
核心观点 - 国产动画市场呈现3D动画主导、2D动画严重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尽管《浪浪山小妖怪》以13亿票房成为2025年暑期档黑马并跻身年度国产院线电影票房第四 但2D动画在院线和番剧赛道均存在数量稀缺和创作断层危机 [1][2][4] 市场现状与结构失衡 - 院线上映超百部动画作品中2D动画仅四部 包括《浪浪山小妖怪》《大鱼海棠》及《罗小黑战记》系列 与3D动画数量形成巨大反差 [1] - 番剧赛道全年持续增量但2D动画寥寥无几 多数作品采用3D渲染2D技术而非纯手绘制作 [1][2] - 3D动画凭借技术迭代占据市场主流 2D动画面临创作断档和生存空间压缩 [1][2] 人才与教育体系问题 - 专业院校自2008年起陆续开设3D动画专业 教学方向向3D倾斜导致2D动画人才培养缺失 [1][4] - 行业招聘市场对2D动画人才需求锐减 动画公司岗位要求聚焦"三渲二技术"或"3D辅助制作经验" 纯手绘2D岗位几乎绝迹 [2][4] - 某公司150多名动画师中仅两位具备手绘能力的分镜师 反映2D人才储备出现断层式空缺 [4] - 年轻从业者陷入"想学没门路、会做没岗位"困境 学生倾向学习Blender、Maya等3D软件 [4][6] 创作与风格化挑战 - 国产2D动画缺乏系统传承体系 年轻创作者难以汲取前辈经验 [6] - 受日漫影响国产2D动画风格同质化严重 角色设定和画面表现模仿日漫导致自身风格模糊 削弱市场竞争力 [7] - 2D动画在文化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如《中国奇谭》展现的水墨晕染和剪纸层次感等东方美学韵味 为3D技术难以还原 [8] - 日本2D动画如《火影忍者》《哆啦A梦》凭借鲜明手绘风格与文化内核形成长寿IP 衍生多元业态累计收益远超初期成本 [8] 技术路径与成本效率对比 - 3D动画在科幻、现实题材及复杂场景中具沉浸式真实感优势 如《流浪地球》金属质感、《哪吒之魔童闹海》海底大战等名场面 [10] - 但3D动画趋向真实的制作逻辑导致画面同质化 角色"网红脸"、场景标准化缺乏独特视觉记忆点 难以形成长期IP影响力 [10] - 国产2D动画成本高效率低源于工业化体系缺失 与日本成熟2D工业化形成对比 具体体现在分工、标准、人才三重断层 [12] - 日本2D动画有精细化分工体系如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等 以及明确制作规范 而国内2D项目因数量少缺乏完整流程 [12] - 日本高校重视2D工业化教学 国内高校近十年偏向3D教学 2D课程仅停留在手绘基础 [12] - 日本经验证明2D动画标准化后成本可与3D持平 并能凭借文化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