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品牌(PB)商品
搜索文档
线上仅占1.4%,却实现三连增!日本超市为何坚守线下?
创业邦· 2025-11-11 11:48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超市行业在销售额连续三年增长的同时,正经历从“多功能综合型”向“高效率数字化型”卖场的深刻转型,其线上销售占比极低(仅1.4%),核心护城河在于实体店的效率、体验及与消费者的连接,而非线上化 [3][5][14][32] 行业销售与门店规模 - 截至2024年底,日本超市行业总销售额按可比口径计算约为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实现全店与同店“双增长” [3][5] - 行业门店总数为23039家,较上年净减少35家,其中大型超市(1778家)减少18家,中型超市(16005家)增加36家,小型超市(5256家)减少53家 [7] 人力资源结构与成本 - 行业人力结构稳定,单店平均正式员工约14人、管理岗约3人,女性员工比例从2020年的24.4%升至2024年的26.2% [9][10] - 兼职与临时员工在门店用工中占比始终超过七成,大学毕业生起薪在五年间上涨896元人民币,正式员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维持在1%至3%之间 [10] 门店设施与服务数字化 - 门店数字化进程加速,自助收银普及率从2020年的15.8%跃升至2024年的37.9%,自助结账台保有率维持七成以上 [11][13] - 门店非核心服务功能持续收缩,医药品柜台设置率从15.3%降至11.7%,业态重心明确转向以效率和体验为核心 [13] 线上业务与补充渠道 - 线上业务在日本超市整体销售中占比极低,仅约1.4%,但线上超市(送货到家)普及率从15%上升至22%,移动超市(社区巡回销售)普及率从25%提升至32% [14] 商品销售结构变化 - 销售结构反映家庭消费行为转向,熟食占比从10.0%增至10.9%,日配商品从18.3%升至19.0%,而传统生鲜如蔬菜水果从16.4%降至15.8%,水产品从11.6%降至10.9% [17][18] - 行业正从以生鲜原材料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便利化与即食化倾斜,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17][18] 物流与后台加工体系 - 物流体系呈现多层结构,配送中心(越库配送型)利用率最高达68.0%,而加工中心利用率为50.5% [19] - 熟食(36.3%)与畜牧产品(33.3%)的集中加工程度较高,反映后台体系正从“门店自加工”向“集中加工与配送”转型 [19] 自有品牌商品策略 - 自有品牌商品导入率从70.6%大幅上升至81.9%,但销售额占比在2022年达到10.3%的峰值后,2024年回落至8.9% [20][21] - PB商品开发重心从普通食品(占比从51.1%降至43.4%)转向生鲜及日配品(占比从36.1%提高至41.3%),以强化差异化竞争力 [21] - 约20%的消费者更积极地购买PB商品,但部分消费者对“生产商不明”感到不安,未来各公司可能加速开发独具特色的PB商品以实现差异化 [22][24] 企业盈利能力与成本压力 - 在接受调查的279家企业中,约八成盈利,两成亏损,54.5%的企业“增收增益”,21.7%的中型企业陷入“增收减益”困局 [28] - 亏损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用超出销售毛利,其中人工成本占比最高,达43.0%(即销售额的10.8%),是影响销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 [28] 消费者行为与竞争态势 - 消费者行为出现平日与周末分化,平日注重“近、快、省时”的高效率购物,周末倾向于“家庭型、目的型”购物,偏好能“一次购齐”的大型门店 [29] - 消费者选择门店的关键已从“距离导向”走向“目的导向”,“特定商品”、“购物情境”、“家庭结构”成为竞争关键点,熟食在日常餐饮中的核心地位愈发突出 [29][31] - 食品强化型药妆店的崛起正在部分取代便利店成为新的食品购买渠道,超市需发挥在“品质生鲜”与“信赖感”方面的潜在优势 [29]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超市的竞争焦点正从商品与价格,转向“门店层面的沟通力”,即通过员工互动、贴心建议与细致服务传递“便利感”与“实惠感” [32] - 行业的生存关键在于洞察消费者生活动线、理解需求变化,并以灵活的业态创新持续回应“被选择的理由”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