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丝路花雨》

搜索文档
年轻舞姿跳“活”敦煌壁画(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传承与创新 - 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 讲述古丝绸之路上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的故事 自1979年首演以来历经两次改版 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超4000场 累计观众超545万人次 [1] - 舞剧开创了全新的敦煌舞 核心动作"S形"曲线由头、肩、胯弯曲形成 富有民族特色 演员需长时间练习 单个动作需保持两小时 [2] - 近些年舞剧创新编排音乐 融入现代舞元素 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感染力和观赏性 [2] 演员席佳丽的表演与成长 - 席佳丽是《丝路花雨》第26位"英娘"扮演者 也是最年轻的女主角 为融入角色观看电影版不下20遍 反复琢磨人物表演和情绪转换 [1] - 为掌握高难度"反弹琵琶"舞姿 席佳丽3次前往莫高窟观看壁画原型 并在演出中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该动作 [2] - 席佳丽已参演《丝路花雨》近200场次 跟随团队到访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逐渐形成个人舞蹈风格 [2]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丝路花雨》以舞蹈形式展现敦煌风采 被称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即使无台词仍受国际观众赞誉 [3] - 通过青年演员的演绎 舞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激发观众对敦煌文化的兴趣 [1][3] - 演出后观众常表达对敦煌文化的向往 如留言"想去实地感受敦煌文化" 并热情模仿剧中舞姿 [1][2]
舞剧精品是“演”出来的(面对面)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舞剧创作与特色 - 舞剧《大梦敦煌》25年演出2000场,覆盖31个省份和23个国家,并斩获文华奖、荷花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 [2] - 创作灵感源于敦煌采风,聚焦"人"的故事而非单纯再现壁画,通过舞姿诠释画匠精神,形成与《丝路花雨》的差异化 [2] - 音乐融合交响乐与民族性,使用琵琶、笛子、板胡等传统乐器构建声场,强化地域符号与人文情怀的契合 [3][6] 艺术表现与创新 - 舞美设计以色彩叙事:黑色、彩色、红色、金色飞天分别对应剧情转折(濒死、爱情、追杀、壁画完成),蓝色飞天象征女主牺牲的泪点场景 [3][4] - 采用雕塑幕布景高度还原敦煌实景,并通过新增情节(如莫高乔装参与招亲、飞天长绸琵琶女表演)持续优化戏剧冲突与氛围 [6] - 音乐创作经历角色名调整("画工"→"莫高"),主题旋律从地域符号升华至情感共鸣,形成经典性 [6] 市场影响与传承 - 以商演为主,通过每场复盘实现多次结构调整(如2018年情节强化),观众群体覆盖多代人 [6] - 与《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经典舞剧类比,强调音乐在舞剧经典化中的核心地位 [5] - 25周年纪念版演出标志作品进入新阶段,持续吸引新生代演员和观众参与文化传承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