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船舶智能交通组织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智慧大脑”赋能亿吨港 通航效率提升30%——专访曹妃甸海事局|海洋脉动
华夏时报· 2025-09-03 23:09
港口运营效率提升 - 曹妃甸港区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05个 年进出港商船近4万艘次 吞吐量突破5亿吨大关[2] - 船舶智能交通组织系统使港口整体通航效率提升30% 航道转换时间缩短15% 锚地待命时间缩短11.6%[8] - 系统实现人工作业负担减少30% 船舶靠离泊作业衔接时间平均缩短35%[8] 海事管理创新措施 - 单船迎检时间节省35分钟 在船检查时间由4小时压缩至2.5小时 为船方节省成本3-4万元/艘[1] - 海域使用权审批时间由117天压缩至73天 效率提升38%[1] - 创新构建集海事端 地方港航端 码头端于一体的智能指挥中枢 实现计划智能化收集和自动审核[4] 数据系统整合建设 - 系统全面整合港口内部堆场数据 船舶靠离泊计划 生产调度信息等关键港航数据[4] - 构建涵盖船舶 代理 码头 引航 拖轮 海事等九大主体的高效协同作业网络[8] - 实现标准化数据接口 计划申报 作业确认 动态跟踪全流程无缝衔接[8] 气象监测与预警挑战 - 港区年均大风总时间达29天 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雾日年均出现总时间达9天[9] - 极端天气导致港口年停航时间超过900小时[9] - 气象预报对强对流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仅30分钟 东区航道缺乏实时浪高监测设备[17] 差异化管控方案 - 将全港划分为五大类功能区实施差异化管控 包括开敞水域 深水航道 半封闭港池等[12] - 建立四级响应机制 根据气象灾害严重程度实施差异化管制措施[12] - 构建"岸边自动站+海上浮标站+雷达遥感+无人机补充"的观测网络 实现四大核心要素全域覆盖[16] 技术研发与合作 - 研发船舶交通组织安全通航动态推演模型算法 综合考量12项关键因子[5] - 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完成《曹妃甸港区区域化 精准化预警预控研究》[13] - 牵头组建"曹妃甸辖区气象联盟" 整合5家单位资源 实现26项数据的实时交互[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