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柴灶
搜索文档
寻共存之道 固自然之本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4 10:28
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综述 - 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是2020年为宣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而成立的重要平台,汇聚众多致力于生态保护的公益力量 [1] - 5年来,公益伙伴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1] - 各保护项目以创新思维破题,运用科技闪光、人文温度和生命力量共同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1]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项目 - SEE基金会在阿拉善戈壁开展"羽翼相伴"计划,记录20余种鸟类,独创"亲子观察+科研监测"模式,将"不毛之地"改写为"生命驿站" [2][3] - 在广东湛江联合广汽本田开展蓝碳全流程工程,创造生态修复"中国样板":550亩红树林新苗锁住海岸线,1200亩有害物种被清除,构建"造林—固碳—交易—反哺"完整闭环 [3] - 湛江项目预计41年固碳2.6万吨,23000名沿海居民因此获得生态红利,形成可复制的市场化机制 [3] 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项目 - 在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可持续能源实践,5年来修建和推广节柴灶以替代传统"三锅庄"灶具 [4][5][7] - 新型节柴灶热效率提升至少2.5倍,减少50%以上柴火消耗,显著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 [7] - 5年落地239口节柴灶,每年节省1.1万吨柴火,相当于保护251公顷森林,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7][8] 桃花源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项目 - 成功救助并野化放归与母亲失散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幼崽"王得福",野化过程历时一年半,采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案 [9][10] - 实践表明专业野生动物救助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最终目标是"还自然以自然",尊重自然法则 [10][15] - 2025年夏天观测到已完全野化的王得福在野外健康生活,并表现出守护巡护员的反哺行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 [11]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 - 东北虎栖息地修复项目取得成效,我国2021年成功救助放归的首只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健康存活,并被观测到与雌性东北虎同框 [16][17] - 引入"景观保护"理念,在黑龙江省东宁市修复30公顷森林,连通超过1000平方公里栖息地廊道,吸引梅花鹿、野猪等多种有蹄类动物回归 [18] - 项目方法获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认可并纳入总体规划,修复区记录到2~3只东北虎和2只东北豹活动,验证修复顶级捕食者栖息地可使整个食物链受益 [18] 蚂蚁森林基金会项目 - 蚂蚁森林创造全民参与的绿色奇迹,9年来超6亿棵真树在580万亩土地上扎根,将用户低碳行为转化为真实树木 [20][21] - 项目构建"人人可参与"的生态闭环,2024年6月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完成2000亩黄柳机械化种植,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以上 [21] - 探索"光伏+治沙"创新路径,在鄂尔多斯6000亩光伏板下及板间种植杨柴,实现清洁能源与荒漠化治理双赢,并为野生动植物建立4900平方公里的保护网络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