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芦康沙妥珠单抗 (佳泰莱®)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医药新股增发规模破纪录,资本涌入下是业绩潮还是减持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05
科伦博泰融资与业务动态 - 公司宣布配售591.8万股H股,占发行后总股本2.54%,配售价331.8港元,募资净额2.5亿美金(约17.96亿元),刷新今年港股生物医药新股增发规模记录 [1] - 2023年7月公司以60.6港元/股登陆港交所,募资净额12.5亿港元,成为首家将自主研发ADC药物授权给全球前十MNC的中国公司 [2] - 2022年与默沙东就9款ADC药物达成协议,潜在交易总额达118亿美元,但2023-2024年有三款临床前ADC药物被退回,同时默沙东以3750万美元首付款行使一款双抗ADC药物权利 [3] - 2024年公司完成三轮融资累计28.94亿元,包括5月配售募资5.41亿港元(约4.95亿元)、年底控股股东认购6.03亿元内资股及本次2.5亿美金配售 [4][5] - 公司2024年总营收19.33亿元中96.38%来自许可收入(18.63亿元),药物销售及研发服务收入仅6997.4万元 [3] - 现有3款商业化产品及30多款在研管线,超10款处于临床阶段,涵盖肿瘤、免疫等领域 [4] 医药行业融资趋势 - 2024年港股/A股药企再融资升温,荣昌生物募资7.96亿港元,百利天恒拟募37.64亿元,微芯生物等企业抛出9.5-18.48亿元融资计划,资金集中流向创新药研发 [6] - 中国制药研发投入2022年达326亿美元(占全球13.5%),预计2030年将达675亿美元,2022-2030年CAGR为9.5% [6] - 5月起创新药领域BD交易密集,包括辉瑞以12.5亿首付+60.5亿总额拿下三生制药双抗,再生元以8000万首付+19.3亿里程碑款获得翰森制药GLP-1/GIP双激动剂 [1] 行业专家观点 - 医药行业从"全面冰封"进入"结构性解封",具备真正创新力的企业开始获得融资,但同质化管线仍面临困难 [2] - BD交易打破传统现金回流模式,通过license-out可在研发阶段实现资金回笼,缩短回报周期并验证创新价值 [2] - 中国创新药资产估值与临床价值存在错配,近期BD大单和临床突破驱动价值回归,但需持续优质数据支撑预期 [8] - BD交易估值需考虑研发进展、风险承担和竞争格局,早期交易价格偏低是风险回报平衡,同类靶点交易可作定价参考 [8][9] - 里程碑付款占BD交易重要部分,后期研发项目里程碑达成概率提升后,交易价格对企业估值锚定性更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