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

搜索文档
食养有智慧 药膳护健康(健康驿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3 06:52
中医药膳行业发展趋势 - 中医药膳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下展现出独特价值,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大功能 [5] - 行业正从传统饮食文化向现代健康生活方式转型,浙江、广西、贵州等地通过药膳大赛、品牌建设推动创新发展 [1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食养药膳纳入400余个中医诊疗方案和20项治未病指南,并启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 [13] 中医药膳理论体系 - 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强调"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协同作用,实现药食同源 [5] - 遵循"三因制宜"原则,需结合节气(如小满推荐白扁豆赤小豆汤)、地域(南北方差异)和人群特点制定方案 [6][7] - "冬病夏治"理念通过夏季温热食材(羊肉、桂圆)驱寒,典型案例包括苏皖鲁地区的"伏羊节"民俗 [8][9] 细分人群食养方案 - 儿童调理侧重补肺(太子参牛肉汤)、健脾(麦芽山楂饮)和平肝(灯芯花莲子心水) [10] - 孕产妇需补气血(党参龙眼肉)及安胎(砂仁白术),产后用益母草当归排恶露 [10] - 老年人推荐补肝肾食材(牛大力猪骨汤),搭配沙参防燥、麦芽助消化 [10] 药膳产品创新与规范 - 中药饮品、面包等"药食同源"产品需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物质范围,避免滥用 [11] - 行业标准逐步完善,如浙江发布"十大药膳"、广西打造"桂药膳"品牌 [12] - 中医医院加强营养科建设,推动家庭医生提供个性化膳食指导 [13] 健康饮食政策导向 - 全民营养周倡导增加蔬菜水果(每日3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每日50-100克) [13][16] - 水产品推荐每周300-500克,富含DHA的鱼类(三文鱼、鳗鱼)和碘含量高的海藻类受推崇 [24][25] - 预包装食品需标注营养标签,鼓励企业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全谷物和水产品 [23][30]
立夏时节湿热起 护心顾脾养阳气
新华网· 2025-05-05 08:30
中医立夏养生原则 - 立夏后养生需顺应"春夏养阳"原则,重点养护心脾、清热祛湿、调和气血 [1] - 湿热天气易引发呼吸系统问题(如湿热咳嗽、暑湿感冒)及脾胃功能受损(腹胀、食欲不振) [4] - 湿热体质者症状可能加重,如面部出油长痘、大便黏滞 [4] 饮食调理建议 - 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推荐酸味食物(乌梅、山楂)敛汗生津,苦味食物(苦瓜、莲子)清心火 [4] - 多食新鲜蔬菜,少油腻辛辣,湿热重时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 [4] - 避免过量冷饮冰品以防脾阳受损引发腹泻 [4] 起居与运动指导 - 建议夜卧早起,午间小憩养心气,保持室内通风 [4] - 通过静坐、听舒缓音乐保持心态平和,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伤津液阳气 [4] 中医外治保健方法 - 晨起空叩膻中穴5分钟可缓解心烦失眠 [5] - 仰卧推揉腹部49遍/日可祛湿浊,改善脾虚湿困早期症状(口黏纳呆、排便黏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