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数据库
icon
搜索文档
【财经分析】2024年上市公司数据资产盘点:入表已从初期试点迈进规模化实践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09 17:52
数据资产入表规模增长 - 披露数据资产入表的上市公司从2024年一季度的17家增至年底的100家,入表金额从不足1亿元增至22.5亿元,表明数据资产入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实践[1] - 截至2024年5月6日,A股沪深两市100家上市公司披露数据资产入表总金额22.5亿元,较2024年一季度(17家、8.37亿元)和三季度(54家、10.94亿元)大幅增长[2] -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入表金额居前三,分别为6.16亿元、3.79亿元、3.71亿元,同方股份以0.93亿元排名第四[2] 数据资产入表结构特点 - 100家企业中87家在无形资产中体现数据资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同方股份无形资产入表金额最高,分别为5.6亿元、1.67亿元、0.93亿元[3] - 28家体现在开发支出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分别以3.71亿元、2.12亿元、0.56亿元居前三[3] - 北京市26家上市公司实现数据资产入表,数量居首,浙江省和广东省各12家,上海市和山东省分别为10家和6家[3] 行业特性与载体多样性 - 数据资产入表载体包括数据库、数据集、模型、系统、平台、报告类产品等,如中国联通的行业数据库、日照港的"库场堆存管理数据资源集"[4] - 模型类资产如小商品城的"义乌小商品指数模型"、上海电气的"指标模型库",价值在于算法驱动的预测分析能力[4] - 系统与平台类资产如开普云的内容安全监测平台、华设集团的工程勘察数据资源平台,强调数据资源整合运营能力[5] 数据资产使用年限与摊销方法 - 约40家上市公司数据资产预期使用年限为3-5年,部分企业如设计总院、上海电气设定为2年,南京公用设定为15年[5] - 大多数企业选择直线法摊销,每日互动采用加速摊销法,开普云、卓创资讯、上海钢联选择年数总和法[6] - 基础设施行业多采用直线法摊销,技术驱动型行业偏好年数总和法或加速摊销,反映不同行业数据资产特性[6] 数据资产入表现存问题 - 跨行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标准不统一,如专用性数据资产"港口堆存数据集"与通用性数据资产"文献数据库"价值难以统一计量[7] - 数据资产预期使用寿命评估缺乏客观锚点,上市公司摊销年限从2年至15年不等,反映评估主观性较强[7] - 信息披露不充分,仅40余家披露入表详情,约60家披露使用年限,外界难以全面了解企业数据资产状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