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贵州酸汤火锅底料
icon
搜索文档
锅圈苗苗食品 一锅酸汤走出贵州大山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23:11
核心观点 - 贵州酸汤产业通过政企研三方合作实现现代化升级 传统工艺与科技结合推动产业化发展 带动当地农业种植和就业增收 形成乡村振兴与食品工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1][2][11][14] 产业发展与规模 - 酸汤餐饮门店增长迅速 全国店名包含酸汤的门店超过8700家 2023-2024年门店增长率超40% 菜品增长率超60% [6] - 酸汤展现出百亿级单品潜力 2024年酸汤产品总体销量较2023年增长约40% 成为仅次于牛油锅底的锅底品类 [13][14] - 2025年初台江县集中签约16个酸汤产业链相关项目 总金额达24.18亿元 涵盖研发生产物流市场拓展等环节 [13] 科技赋能与生产创新 - 中国农科院团队分离463株菌株 最终锁定4株核心发酵菌 开发二代复合菌剂 将酸汤发酵周期从3-24个月缩短至7天 [9][10] - 苗苗食品智能化工厂具备1.2万吨年产能 二期建设完成后年产能将超4万吨 [11] - 工厂采用现代化无菌生产线 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11][16] 供应链与农业带动 - 原材料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大到5万亩 当地85%低收入家庭参与 获得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股金三笔收入 [7] - 工厂以2.2元/斤价格采购当地辣椒 高于市场均价 因品质优异且要求去蒂处理提升产线效率 [4] - 革一镇辣椒种植总面积达500多亩 由30多个村委会牵头落实核心原材料供应地 [11] 就业与经济效益 - 工厂一期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 其中六成为当地女性 农忙时人均日劳动费120元 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800元 [11] - 通过大户带小户模式带动周边种植 经济作物有稳定销售渠道后村民愿意改种辣椒 [7] 渠道与市场拓展 - 产品销售结构中线上渠道占比约30% 线下渠道占比70% 其中锅圈全国超1万家门店是核心承载渠道 [13][14] - 不仅覆盖锅圈自有渠道 还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达成底料定制意向 [13] - 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全链条覆盖 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生产再到市场拓展 [14] 战略意义与可复制性 - 项目是科研力量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方合作的共赢案例 为传统食品产业现代化改造提供可复制经验 [14] - 成功经验可推广至酸菜泡菜糟粕醋豆浆等多种传统发酵食品的升级转型 [14] - 完整打通从贵州深山到智能工厂再到全国餐桌的全链路闭环 [15]
锅圈苗苗食品 一锅酸汤走出贵州大山
经济观察网· 2025-09-24 19:50
行业背景与发展 - 酸汤作为云贵地区传统风味 其制作技艺与苗族文化相关 红汤酸汤以本地西红柿"毛辣果"、二荆条辣椒和木姜子为原料腌制[1] - 酸汤鱼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正经历现代化蜕变[1] - 全国店名包含"酸汤"的餐饮门店超过8700家 2023至2024年相关门店增长率超40% 菜品增长率超60%[3] - 酸汤展现出百亿级单品潜力 2025年初台江县集中签约16个产业链项目 总金额达24.18亿元[7] 公司运营与产能 - 苗苗酸汤食品智能化工厂于2024年6月落地台江县 厂房面积约两万平方米 采用现代化生产车间及生产线[1] - 工厂由锅圈食品旗下子公司控股 拥有发明授权专利3条和商标信息23条[2] - 产线具备1.2万吨年产能 二期建设完成后年产能将超4万吨[6] - 2024年酸汤产品总体销量较2023年增长40% 成为仅次于牛油锅底的锅底品类[7] 供应链与原材料 - 台江县酸汤原材料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大到5万亩 85%低收入家庭参与种植[3] - 工厂以2.2元/斤价格采购本地辣椒 要求去蒂处理以提升生产线效率[2] - 革一镇辣椒种植总面积达500多亩 由30多个村委会牵头落实供应地[6] - 通过"大户带小户"模式带动农户将红薯地改种辣椒[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中国农科院团队分离463株菌株 锁定4株核心发酵菌 开发二代复合菌剂[5] - 将酸汤发酵周期从3-24个月缩短至7天 风味高度还原古法制作[5] - 解决传统陶罐自然发酵导致的品质不稳定和变质问题[5] - 技术成果从实验室成功转化到工厂标准化生产[6] 销售渠道与市场 - 产品销售结构中线上渠道占比约30% 线下渠道占比70%[7] - 锅圈全国超1万家门店为核心承载渠道 其余通过合作渠道完成[7] - 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达成底料定制意向[7] - 实现"一产种植养殖 二产加工生产 三产市场拓展"全链条覆盖[7] 社会效益与就业 - 工厂一期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 其中六成为当地女性[6] - 农忙时人均日劳动费120元 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800元[6] - 为当地农产品找到稳定销路 解决辣椒滞销问题[2][3] - 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科技帮扶成果 实现联农带农目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