镊子

搜索文档
出发前必看!户外防蛇虫,这份指南请收好!
新华网· 2025-08-01 09:59
毒蛇毒虫出没区域特征 - 南方高温高湿地区毒蛇种类包括眼镜蛇、竹叶青、银环蛇等 常出没于林间 毒蜘蛛和隐翅虫亦常见 [1] - 北方地区毒蛇较少 但蜱虫、蚊、蝇等媒介生物危害突出 [1] - 山林野外毒蛇蜈蚣多潜伏草丛石缝 夏季雨后或早晚温差大时活动最频繁 [1] - 草地花丛聚集蜜蜂黄蜂 蜂群夏季常在树丛灌木丛或草丛筑巢 [1] - 城市公园绿地需警惕蜱虫 常伏草尖瞬间附着吸血 初期无痛无痒难以察觉 [1] 预防蛇虫咬伤措施 - 外出穿浅色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裤口 选择光滑面料减少昆虫攀爬 [1] - 裸露皮肤和衣物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 [1] - 返回后仔细检查全身及衣物是否有蜱虫 发现立即清除 [1] - 避免在草丛灌木树荫下久坐躺卧 不直接用手拍打虫子 [3] - 随身携带蛇虫急救小包 内含固醇类外用药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2] - 急救包需配备碘伏酒精棉片等消毒用品 镊子及用于加压固定的绷带 [2] 叮咬蛰伤后应急处置 - 蚊虫跳蚤叮咬用流动清水及中性肥皂冲洗3到5分钟 薄涂炉甘石洗剂或1%氢化可的松乳膏止痒 [4] - 蜱虫叮咬需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头部垂直缓慢拔出 不可扭转拉扯 拔出后碘伏消毒 [4] - 被蛇咬伤需记住蛇头蛇体斑纹颜色等特征 有条件拍摄照片 保持冷静并用清洁水源冲洗伤口 [4] - 海蜇蜇伤需立即上岸 用海水反复冲洗蛰伤处 用银行卡或镊子清除残留触手及刺丝囊 [4] - 所有叮咬伤情紧急时需立即呼叫120送医救治 [4]
暑假开启,小海鲜伤人事件频发!赶海防护必看→
央视新闻· 2025-07-06 13:12
海边游玩潜在风险 - 赶海时未佩戴手套和防滑鞋等装备易被礁石、贝壳刮伤 导致流血 [1] - 儿童因防护不足被水母蜇伤 案例显示广西北海一名8岁女童手臂红肿 [1] 水母的危险性及应对措施 - 水母伞状体带刺细胞 接触皮肤会导致红肿发炎 严重时可引发头晕或休克 [3] - 我国海滨城市常见海月水母 其口腕毒素是主要致伤原因 [3] - 被蜇伤后需用海水冲洗 硬物清除触手 严重者需就医 [6] 其他高危海洋生物 - 蓝环章鱼毒性极强且耐高温 不可食用 [6][9] 安全赶海原则 - 避开礁石区、珊瑚礁密集区等危险生物藏匿处 [10] - 遵循"三不碰"原则:不碰陌生生物、黏液及刺状结构生物 [10] 环境风险警示 - 潮汐变化迅速 半小时内裸露地面可能被淹没 需提前查询潮汐表 [11] - 离岸流表面平静但流速快 遇险时应保持镇定随流漂出 勿逆流消耗体力 [11][13] - 赶海需选择正规景区 避免台风暴雨天气下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