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碘伏
icon
搜索文档
酒精消毒,伤口越疼越有效?
科技日报· 2025-08-21 09:17
酒精消毒原理 - 酒精通过使细菌和病毒蛋白质变性凝固破坏其结构实现消毒效果[3] - 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浓度70%至80%时最佳 日常使用浓度为75%[3] - 需要保证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并维持3分钟作用时间[3] 疼痛产生机制 - 酒精触及伤口产生的刺痛感源于对神经末梢的化学刺激而非消毒效果[2] - 医用酒精高渗透压会导致细胞出现脱水效应造成局部组织脱水[2] - 酒精刺激会促进免疫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加剧红肿热痛反应[2] 适用场景与替代方案 - 对于皮肤破损范围小出血少的表浅伤口推荐使用碘伏消毒[4] - 碘伏杀菌谱广且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不会产生细胞脱水效应[4][5] - 深度创口或存在异物残留的伤口需要尽快就医处理[5] 使用注意事项 - 消毒前需用流动清水配合洗手液彻底清洁伤口去除可见污物[3] - 酒精对破伤风梭菌芽孢无效对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灭活能力有限[3] - 碘伏消毒液禁止用于对碘过敏者需通过无菌棉签轻柔擦拭[5]
天然驱蚊成分更安全?叠加使用效果更好?驱蚊产品这样选
贝壳财经· 2025-08-20 22:02
驱蚊产品选择与分类 - 物理驱蚊方式包括电蚊拍、灭蚊灯、蚊帐和浅色长袖衣物隔离 化学驱蚊方式包括蚊香、电热蚊香液、驱蚊花露水、驱蚊手环和驱蚊贴等含驱避剂或灭蚊成分的产品[2] - 室内环境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驱蚊 化学驱避剂仅作为户外活动时的补充措施 不可长期持续使用[2] - 选购非物理驱蚊产品需认准农药登记证号(WP开头)、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标准号"三证"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效驱蚊成分包括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驱蚊酯和柠檬桉叶油四类[2] - 驱蚊手环和驱蚊贴防护范围小且时效短 蚊虫密集时基本无效 需以主流驱避剂成分为基础搭配环境管理[3] 特殊人群驱蚊指南 - 小于2月龄婴幼儿禁用所有化学驱蚊剂 优先采用蚊帐、浅色长袖衣裤和电蚊拍等物理防蚊方式[3] - 2月龄以上儿童和孕妇哺乳期女性首选含派卡瑞丁或低浓度避蚊胺(浓度低于30%)的驱蚊液产品 避免使用含酒精或植物精油类产品[3][5] - 柠檬桉叶油可能引发孕妇宫缩或过敏反应 不建议使用 且不推荐3岁以下儿童使用[3] - 儿童皮肤角质层较薄且屏障功能未健全 皮肤面积与体重比值是成人的5倍左右 更易吸收外用药 需谨慎使用防蚊产品[4] - 2岁以下幼儿禁用含樟脑、薄荷脑等中药成分的驱蚊产品 孕妇需谨慎使用含中药成分的驱蚊产品[7] 儿童驱蚊产品使用规范 - 儿童使用驱蚊产品需避免过量 防止大面积吸收至血液引起不良反应 喷雾类产品需避免误吸 建议喷于成人手心再涂抹至儿童皮肤[5] - 首次使用驱蚊产品需在前臂内侧小范围试用并观察24小时 确认无红肿反应后再大面积使用[5][7] - 儿童应避免使用杀虫剂和蚊香类产品 因皮肤接受或误吸后易中毒[5] 中药驱蚊产品注意事项 - 常见驱蚊中药包括艾叶、薄荷、陈皮、藿香、白芷、佩兰、丁香和金银花等 其挥发油成分可干扰蚊虫感知系统[6] - 天然中药成分不等于绝对安全 薄荷、丁香等芳香挥发物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或刺激呼吸道 对儿童和哮喘患者风险更高[6] - 驱蚊香囊在密闭空间高浓度使用可能导致头晕、咳嗽等不适 需警惕"纯天然绝对安全"等夸大宣传[6] 蚊虫叮咬反应机制与处理 - 儿童被叮咬后起包更大因免疫系统未完全建立 对蚊子唾液中的抗凝蛋白或消化酶更敏感 释放组胺导致血管扩张和皮肤水肿[8] - 被叮咬后需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 并用冰块冷敷5分钟缓解瘙痒和红肿 皮肤破损时需暂停使用炉甘石洗剂[9] - 避免使用酒精、牙膏、唾液或风油精等民间方法涂抹患处 可能引起感染[10] - 出现水疱、皮疹持续增多、红肿直径超过2厘米或影响呼吸排尿等特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疫区接触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需排除登革热等蚊媒疾病[9]
暑期户外活动,这些技能需掌握(民生一线·暑期安全要当心)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行前应急准备 - 出行前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天气状况并避开恶劣天气 仔细了解地形路况 选择正规景区和成熟路线 避免进入未开发区域[1] - 需准备家长联系信息卡片 儿童电话手表或定位器 备用电源 以及针对不同地形的专用装备:山区需登山杖 防滑登山鞋 防风外套 卫星电话 雨衣 手电筒 应急食品和饮用水 草原沙漠需防晒用品 防风保暖衣物 便携风扇 降温贴和保温毯[2] 伤病预防与处置 - 前往草原或森林需穿浅色长袖长裤 涂抹驱避剂预防蜱虫叮咬 若被叮咬需用镊子垂直拔出头部并碘伏消毒 观察数周若出现皮疹发热需立即就医[3] - 沙漠活动中儿童需每两小时补涂专用防晒霜 避免高温时段剧烈活动 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 中暑需转移至阴凉处 用湿毛巾敷身 严重时送医[3] - 户外药箱应包含:基础清洁消毒物品(无菌手套 碘伏棉棒 酒精棉片 生理盐水 抗菌药膏) 伤口处理工具(防水创可贴 消毒止血棉 镊子 水泡贴) 日常药品(儿童退烧止痛药 抗过敏药 解暑药 晕车药 止泻药 外用抗炎消肿药) 防护用品(驱避剂 防晒霜)[4] 自救与求救方法 - 需提前教授儿童基本自救技能:学习游泳及"水母漂"防溺水 利用指南针或北极星辨方向 遇山洪向沟道两侧高地转移或抓漂浮物[6] - 通信设备可用时立即拨打110/119/120 需教会儿童描述标志物相对位置定位 在人多的景区需原地等待 寻找穿制服人员求助[6] - 野外迷路无信号时 可爬至山顶或沙丘高处恢复信号 用石块树枝摆"SOS"符号 使用手电筒或求救哨发信号 过夜时用保温毯保暖并补充食物维持体温[7]
暴雨洪灾后,守护健康要“三防”
科技日报· 2025-08-15 09:19
暴雨后健康风险与防护措施 - 全国多地暴雨导致道路积水和洪涝 潮湿环境和漂浮垃圾形成病原体滋生温床 对公众健康构成隐患[1] - 专家提出三防重点 防病从口入引发的肠道疾病 防污水接触造成的皮肤感染 防蚊虫叮咬导致的虫媒传染病[1] 肠道疾病防护 - 洪水破坏饮用水设施和水源并影响食品安全 洪水中存在多种粪口传播病原体 携带粪便和动物尸体易滋生大量病原体[2] - 被淹没区域食品和饮用水受污染引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和肠道病毒感染 症状表现为发烧腹泻恶心[2] - 防护建议包括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避免共用毛巾并经常消毒 饮用纯净水瓶装水或开水避免生水[3] - 食用热加工饭菜 不食用病死淹死牲畜禽类 出现发烧恶心症状尽早就医防止疾病发展[3] 皮肤感染防护 - 积水表面漂浮大量生活垃圾 高温高湿环境催化污染物加速病原体滋生繁殖 长期接触污染积水易引发皮炎足癣等皮肤疾病[4] - 洪水淤泥中可能存在生锈钉子玻璃碎片等尖锐物品 划伤后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深处引发感染[4] - 需要蹚水出行时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浊雨水 穿戴雨衣雨鞋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 保持皮肤干燥洁净[4] - 回家后立即清洗消毒皮肤 小伤口使用碘伏酒精消毒 深伤口立即就医防止破伤风感染[4] 虫媒传染病防护 - 洪涝后积水与粪便垃圾动物尸体构成蚊虫孳生理想环境 提高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5] - 疾病传播遵循人蚊人路径 需减少蚊虫孳生 检查清理花盆托盘等积水处 对水缸水箱做好密封措施[5] - 外出配备防蚊帽穿长衣长裤 裸露部位喷涂驱蚊剂 居所安装纱门窗蚊帐等防蚊设施 夜间使用蚊香驱蚊液等灭蚊设备[5]
家庭消毒包怎么备?从日常到应急全搞定!
人民网· 2025-08-12 16:00
家庭消毒包必备工具 - 必备3类基础工具包括清洁工具、容器工具和防护工具 [4] - 清洁工具包含一次性消毒湿巾、医用纱布/棉球和镊子,用于擦拭手部、小物件和大面积表面 [4] - 容器工具包括带盖小玻璃瓶和刻度喷瓶,方便分装和喷洒消毒液 [4] - 防护工具包含一次性手套和医用口罩,用于保护手部皮肤和减少粉尘吸入风险 [4] 消毒药剂选择与适用场景 -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消毒片适用于地面、马桶、垃圾桶等表面消毒,也可用于白色织物消毒(需稀释) [5] - 75%医用酒精适用于手机、钥匙、手部快速消毒,也可用于小伤口周围皮肤消毒 [5] - 季铵盐消毒剂适用于儿童玩具、家具、宠物用品,也可用于无油污餐具表面消毒 [5] - 碘伏适用于皮肤伤口消毒,也可用于黏膜周围如指甲缝的消毒 [5] 特殊家庭成员的消毒药剂调整 - 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应避免使用高浓度含氯消毒液,改用刺激性较小的季铵盐类消毒液 [6] - 消毒药剂需固定存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并贴好标签注明名称和使用方法 [6] 伤口处理用品搭配 - 伤口处理用品包括创可贴、医用胶带和生理盐水,用于清洁、消毒和防护伤口 [8] - 伤口处理逻辑为先清洁(生理盐水冲洗)、再消毒(碘伏擦拭)、最后防护(创可贴或纱布包扎) [8] - 伤口内部避免使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以免刺激组织 [8] 消毒包定期整理 - 建议每月检查1次消毒用品,换季时重点整理 [10] - 药剂类需查看有效期,如酒精、碘伏过期后杀菌效果下降,含氯消毒液开封后超过1个月需检测浓度或更换 [11] - 工具类如一次性湿巾、纱布、口罩若包装破损或受潮需丢弃 [11] 消毒药剂使用注意事项 - 消毒药剂浓度并非越高越好,75%酒精杀菌效果最佳 [12] - 避免混合使用多种消毒药剂,如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会产生有毒氯气 [13] 婴幼儿消毒注意事项 - 酒精不建议直接擦拭宝宝手部或皮肤褶皱处,玩具消毒后需用清水擦一遍去除残留 [15] - 碘伏适合宝宝轻微擦伤,但需避开黏膜且用量不宜过多 [15] 快递和外卖包装消毒 - 建议用75%酒精湿巾或酒精棉片擦拭快递盒表面、外卖餐盒盖子,重点处理边角和胶带接触处 [18] - 含氯消毒液喷瓶可用于喷洒包装表面,但需避免喷太多导致渗水 [18] - 拆完包装后需立即用肥皂或免洗洗手液洗手 [19]
出发前必看!户外防蛇虫,这份指南请收好!
新华网· 2025-08-01 09:59
新华社银川8月1日电 夏季蛇虫活跃,孩子在户外玩耍时,被蛇虫咬伤如何应对?如何在户外预防蛇虫 叮咬?这些知识要知道! 毒蛇毒虫容易在哪些地方出没? 专家表示,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蛇虫种类与活跃期也截然不同,需要"因时、因地、因虫"精准防 范。南方高温高湿,毒蛇种类多,眼镜蛇、竹叶青、银环蛇等常在林间出没,毒蜘蛛、隐翅虫亦不少; 北方虽毒蛇较少,但蜱虫、蚊、蝇等媒介生物危害突出。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马磊说,山林野外多有毒蛇、蜈蚣,夏季雨后或早晚温差大时蛇类活动 最频繁,常潜伏在草丛石缝,儿童误踩极易被咬,咬伤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会有全身中 毒症状。草地、花丛是蜜蜂、黄蜂的聚集地,夏季蜂群常在树丛、灌木丛或草丛中筑巢,孩子玩耍时若 不小心靠近或干扰蜂群,很容易被蜇伤。 马磊提示,在城市公园和绿地里,最需要警惕蜱虫。"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它们常伏在草 尖,趁人经过瞬间附着吸血,初期无痛无痒很难察觉。被叮咬后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甚至被传播致命疾 病。" 如何预防蛇虫咬伤? 专家建议,预防叮咬要记住"三要点":一是外出穿浅色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口,选光滑面料减少昆虫 攀爬;二是裸露皮肤和 ...
频繁洗头会脱发?抗过敏药会产生依赖?这些都是健康误区
央视新闻· 2025-07-08 10:28
喝有水垢的水与肾结石关系 - 专家指出"喝有水垢的水易得肾结石"是误区 水垢主要由钙镁离子与碳酸氢盐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 [2] - 国际标准以碳酸钙含量衡量水的硬度 硬度高于200mg/L时烧水易产生水垢 水垢进入人体后可被分解或通过代谢排出 [2] - 健康人群饮用硬水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 饮水量不足导致尿液浓缩才是泌尿系统结石风险增加的主因 [4] 频繁洗头与脱发关系 - 频繁洗头不会导致脱发 洗头时集中脱落的是已进入休止期或自然脱落的头发 [5] - 正常人头发脱落主要因毛囊进入休止期 病理脱发与免疫遗传激素等因素相关 洗头影响微乎其微 [7] - 适度洗头有助于清除头皮多余皮脂灰尘和死亡细胞 保持头皮健康 [7] 伤口消毒方式选择 - 酒精消毒更适合完整皮肤如术前消毒 外伤伤口更推荐刺激性小的碘伏消毒 [8] - 75%医用酒精虽杀菌效果好 但会破坏伤口健康组织细胞 影响愈合甚至导致瘢痕 [10] - 碘伏能达到与酒精同等杀菌效果 且对皮肤刺激性小 使用更舒适 [8] 抗过敏药依赖性认知 - 抗过敏药不会产生生理或精神依赖 过敏性鼻炎需规范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症状 [11] - 抗组胺类药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结合减轻过敏 停药后无戒断反应 [13] - 过敏症状反复是因疾病未有效控制 盲目停药可能加重病情 [13]
这3种皮肤病夏季高发 很多人痒到受不了!止痒攻略请查收→
央视新闻· 2025-07-08 09:36
汗疱疹 - 汗疱疹是一种特殊湿疹类型,春末夏初高发,表现为持续瘙痒、烧灼感、对称分布且易复发 [3] - 主要诱因包括金属过敏(镍、铬)、化学刺激(洗衣液成分)、真菌感染及精神压力 [4][5] - 患者群体以年轻人、中年人和部分儿童为主,老年人较少见 [3] - 治疗上属于自限性疾病,脱离诱因后约半个月可自愈,冷敷和保湿霜可缓解症状 [7][9][12] - 避免抠破水疱以防感染,破损后禁用炉甘石洗剂 [8][10] 痱子 - 痱子由高温潮湿环境下汗液排出受阻引发,分为白痱(无痒小水疱)、红痱(瘙痒丘疹)和脓痱(伴细菌感染) [23][27][28] - 成年高危人群包括高温作业者、肥胖者及代谢疾病患者(如糖尿病) [25][26] - 护理核心是降温干燥,破损后禁用炉甘石洗剂,脓痱需抗生素治疗 [30][32] - 痱子粉仅适用于未破损皮肤预防,已发痱子使用可能加重炎症 [33][34] 脚气 - 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夏季高发,表现为瘙痒、脱皮、水疱及趾间糜烂伴臭味 [35][37] - 与单纯脚臭(细菌致硫化物)不同,脚气需抗真菌治疗 [36][37] - 白醋和碘伏泡脚无效,前者需48小时才起效且刺激皮肤,后者无法穿透角质层 [38][39][40] - 治疗需足疗程使用抗真菌药物,涂药后需清洁双手防传播 [44] 护理误区 - 汗疱疹患者避免过度使用止汗露或频繁肥皂洗手,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20][21] - 湿疹与痱子护理相反,前者需保湿后者需干燥,混淆可能加重症状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