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单636
搜索文档
创新育种提产能
经济日报· 2025-11-04 06:37
文章核心观点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小麦和玉米育种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并通过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机制,显著提升了作物产量和生产效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1][2][3][4][5] 小麦育种创新与成就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历史悠久,成果显著,从赵洪璋院士的“碧蚂1号”创下年推广面积9000万亩纪录,到李振声院士的“小偃6号”开启远缘杂交新纪元,再到“西农979”、“西农511”三次入选国家优良品种 [1] - 2025年西农小麦育种创新加速,12个新品种一次性通过国家审定,覆盖半冬性、冬性、春性类型,并在抗倒伏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1] - 西农小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8亿亩,为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提供种源支撑 [1] 玉米育种突破与生产方式变革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育种团队在极端天气挑战下进行严谨科研,致力于筛选耐逆新品种,为稳产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2] - 薛吉全教授团队培育的“陕单636”是陕西省首个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与“陕单650”等系列品种共同破解西北旱区玉米机械化收获难题 [2] - 优质玉米品种推广带来实际经济效益,例如种粮大户高海宽依靠600亩玉米和配套技术实现年纯收入60余万元,并实现每亩节省工钱200多元 [2] 技术集成与增产增效 - “吨半粮”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高质量耕播、精准水肥调控等关键环节,使“西农877”小麦在2025年多重逆境下实现亩产775.1公斤,连续6年单产超700公斤,较传统模式增产9.2%至18.9%,同时节水35%、节肥20%,每亩增收节支超200元 [3] - 针对陕北旱塬的“一增三改一防”技术模式,通过密植品种、缓释肥、覆厚膜、机械化“四大技术”集成,使玉米亩产从500公斤跃升至900公斤至1000公斤 [3] - “陕单650”和“陕单660”玉米品种分别于2023年和2025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为国家主推苗头型良种 [3] 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 - 杨凌示范区着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打造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成立由院士专家领衔的种业、果业等8个产业创新中心 [4] - 示范区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50%以上,123个动植物品种权实现交易转化 [4] - 通过新建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51.2万亩,杨凌良种已推广至国内23个省区和多个上合组织国家,示范推广面积达1.2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超300亿元 [4] 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 杨凌示范区在育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上取得引领性突破,例如成功解析棉子糖调控玉米耐旱机理、创制耐旱育种新材料 [5] - 发现全球首个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并成功应用于田间试验,为突破生物育种技术瓶颈、提高育种效率提供重要支撑 [5]